经济学 |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加快构建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为此,需以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为根本任务,聚焦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关键领域,不断创新区域、城市、园区、企业协同管理模式,合理构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体制机制,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精准研判我国整体及各地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状况及四项任务之间的协同程度。其次,坚持分类指导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将全国协同推进任务合理分解到各区域,明确地方政府的实施主体责任,确保各地区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碳排放总量不超标、环境质量不下降、生态功能不降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被突破。再次,在区域任务分解过程中,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分工状况以及生态功能定位等因素,科学界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任务间的换算系数并据此建立灵活的置换机制,以最大程度发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效率。最后,将协同推进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官员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并完善离任责任审计与追究制度,确保协同推进任务在区域层面得以严格落实与执行。
区域层面: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意识。首先,精准识别省际间的碳转移量,以此为依据建立省际碳达峰对口帮扶机制,并将协作帮扶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围,以解决降碳—增长难以协同推进的问题。其次,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边界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新机制,以解决减污—增长难以协同推进的问题。再次,秉承“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明晰、补偿标准合理、补偿方式灵活多样、监管评估公平公正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体系,以解决扩绿—增长难以协同推进的问题。最后,探索实施新增碳汇减排责任抵消机制,将各地新增碳汇从自身减排任务中予以针对性扣除,以此推动乡村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领域层面:抓住目标协同推进的“牛鼻子”。产业结构方面,针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通过开展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制定清洁生产行业标准等措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能源结构方面,在坚持“先立后破”原则的基础上,加快能源系统清洁低碳转型,完善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补贴、绿电和绿证交易等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增加绿电供给和消纳。此外,在城乡建设方面,注重以低碳化和绿色化的高标准推动新城区建设。
微观主体层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生产端而言,从提高碳排放权有偿分配比例,扩大碳市场交易主体范围,丰富包括碳汇在内的碳排放抵消工具,增强碳市场与能源市场之间的联动,强化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等方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碳排放权市场,构建和完善促进企业自发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消费端而言,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的独特优势,从居民低碳行为数据采集、居民碳排放核算标准制定、居民碳资产价值实现、居民碳账户使用场景扩展等方面入手,探索建立与完善居民“碳账户”制度,构建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全民行动体系。此外,还应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推动居民碳账户与全国碳市场互通互联等方面,搭建倒逼企业绿色生产和引领居民绿色消费转型的机制与路径。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碳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