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
走进位于北京市世纪财富中心的一家超市,蔬菜区商品包装袋上的绿色圆形标识——“零碳农产品”颇为显眼。该超市售货员介绍说,标注“零碳农产品”,代表着这包蔬菜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小于或等于零。
近年来,我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低碳农业,逐步跑出发展加速度,一系列绿色农产品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也明确,“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全链条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培育绿色低碳新增长点,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
“绿色低碳变革,正在乡村沃野间徐徐展开。”业内人士表示,推进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加大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1》显示,2012至2020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提升至76.91,在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农业产地环境永续保护、标准化和高品质农产品有效供给、绿色发展富民兴村新模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成效的背后,是我国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逐步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介绍2022年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近年来,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金使用方式,重点支持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生产、耕地质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渔业资源养护等。同时,各地各部门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和优化管理方式,探索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发展模式,创新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产品供给。
比如,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在近日认定了盒马自有品牌有机山茶油实现产品预先碳中和,这也是广东省首个碳中和食品。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出具的认定书显示,该批盒马有机山茶油(2L装)共计不超过96000桶,生产期间的总碳排放量预计为577.53tCO2e。同时预估碳汇增量为537.888 tCO2e,注销碳减排量为40tPHCER,两者之和大于生产总碳排放量,实现产品预先碳中和。
“拥有零碳认证的有机蔬菜,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消费者每吃一包有机菜,都是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盒马商品采销中心采购刘良超表示。
创新技术降低农业碳排放
作为全球碳排放第二大来源,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如何推动低耗能、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也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看来,目前,农业碳排放源头呈现多样性特征:一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农业生产消耗能源等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二是水稻种植过程中所产生的甲烷及土壤中氮的直接排放;三是畜牧业在养殖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四是农业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排放。
如何从源头上降低农业碳排放?中国中化下属的动物营养添加剂企业蓝星安迪苏,通过技术赋能推出的各类饲料添加剂,可以在动物生产过程中减少废物排放(如氮、磷和甲烷),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并进一步完善动物饲养效率和优质养殖之间的平衡。对于畜牧业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现象,蓝星安迪苏通过在畜牧业全产业链中应用精准畜牧养殖工具检测,控制从饲料配方、动物蛋白加工到农场管理的全过程。
此外,中国中化下属农业科技公司先正达集团,也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效率、实施农业低碳节能项目和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此外,先正达集团推出的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帮助农户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大幅提升水资源、化肥、农药的使用效率。
“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增产减排协同,是农业面临的挑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玉娥表示,研究所与先正达集团中国正在合作制定双碳战略,包括开展全部业务的碳盘查和减排路径设计、实施、目标确定等各项工作。据介绍,2021 年下半年,在李玉娥团队支持下,MAP 首次采用生命周期方法对天津小站稻农场(海滨盐碱土)水稻生产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源进行了盘查,并核算了各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通过比较小站稻与周边农户水稻生产的碳足迹,MAP 农场相比当地农户的稻田甲烷排放量减少2.0%,氧化亚氮排放量减少4.4%。
“推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应该以绿色惠民为基本价值取向。”林伯强表示,未来在“碳中和”背景下,需要以农村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指导,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