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定价机制对有色金属的传导机理和影响

碳定价机制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落实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作为成熟的碳定价机制之一,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市场化途径赋予碳排放价格以引导节能减排及低碳投资。我国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2021年,全国碳市场以电力行业为突破口正式上线运行,并完成第一个完整履约期,根据生态环境部总体部署,“十四五”期间将逐步推动钢铁、建材、有色等八大行业有序纳入碳市场。

有色金属行业作为我国四大高能耗行业之一,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碳排放总量约为6.6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7%,依照目前主流有色金属冶炼工艺的限定能耗水平,冶炼一吨有色金属的碳排放在1至15吨之间,预期将成为未来碳市场的重点管控行业。

碳市场下,碳排放权成为一项新的成本要素,碳价成为新的计价因子,明确的碳市场价格信号将通过传导机制影响有色行业产品定价模式及企业成本收益结构,推动企业根据碳价所反映的边际碳减排成本调整自身生产经营行为。同时碳配额可有效调节有色金属现货市场,落后产能企业将承担更高的经营成本,为更好的应对碳定价及落实“双碳”工作企业需提前做好相关工作部署,关注碳资产的长期价值,利用碳衍生工具做好风险对冲,管理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增加风险。

碳定价机制设计与运行

碳排放的负外部性在于对全球气候造成负面影响,碳定价机制的核心是通过释放合理的价格信号将二氧化碳排放的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激励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脱碳转变。根据世界银行2022《 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全球约23%的温室气体排放受到碳定价工具管控,目前全球运行的直接碳定价机制共计68种:36种碳税,32种碳排放交易体系(ETS)。

碳税是以碳价为导向的政策工具,由政府直接对碳排放定价,市场决定减排量。碳排放权交易是以数量为导向的政策工具,采用“总量控制-市场交易”的机制设计,政府设定一定时限内(履约期)的排放总量,并以碳配额形式分配给管控单位,碳价格主要由碳配额的市场供给和需求关系决定。碳市场通过发挥价格发现功能,促进社会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实现碳减排。

相对于欧盟等国际基于总量的碳市场,我国碳市场初期考虑平衡经济及减排目标需要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线法”分配机制,是一种设定相对量的方法,直接与纳管行业实际产出量相关联,兼具向高效率企业激励与向低效率企业约束的双重作用。

目前,全国碳市场2021年首个履约期全年交易二氧化碳约1.79亿吨,交易结算总价约77亿元,按履约配额量计算,履约完成率为99.5%,总体成交价格在40元/吨~60元/吨波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未来全国碳市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碳市场覆盖范围的逐步拓宽及行业碳排放基准的逐步严格,碳价格稳步抬升将是长期趋势,有色金属行业在内的高碳排行业将面临更强的碳约束力。

碳定价对有色金属传导机理

碳定价影响有色金属产品定价结构

有色金属属于能源密集型产业,成本是核心因素,其定价结构需考虑生产、运输等各个环节对应的成本,在碳市场约束下,碳配额将作为新的“原材料”影响有色全行业成本曲线,碳定价通过碳成本导致的溢价效应传导至有色金属现货价格上,对有色金属价格形成支撑。由于一般而言有色金属行业上游相对下游有着更强的议价权,碳价的抬升,引起生产成本的抬升将通过推动价格上涨的形式向下游转移,全产业链消化碳价上涨成本。

按照目前碳市场运行规则,碳成本等于履约额与碳配额(免费发放)之差再乘以碳价格,从定性角度分析,以下四个关键因素将影响碳定价对有色金属价格传导:

一是碳价,碳价将直接作为计价因子与有色金属定价结构相关联,碳价的上升将导致有色金属价格支撑线逐步上移。2021年12月26日,有色网SMM对使用绿电进行生产的铝,定义为低碳铝,并发布了其价格公式,碳价被正式纳入低碳铝定价模型:

SMM低碳铝价格=当日SMM佛山现货铝价格+(季度全国电解铝企业加权碳排放值-季度云南电解铝企业加权碳排放值)*前一交易日全国碳排配额(CEA)收盘价格

绿电和火电两种模式生产导致低碳铝有个溢价,溢价主要就是因为碳排放配额导致的溢价效应,随着未来碳排放配额价格的上涨,低碳铝定价的进一步上涨将成为趋势。

二是电价,电力是有色金属生产的支柱能源,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主要来自电力使用带来的间接碳排放,碳定价结合双碳政策约束将加速有色金属产业用电需求转型,以火电为主的电力生产模式将转变为以低碳排放为主的绿电生产模式。而电力作为首批纳管的行业,提高了绿电的供应,改变了有色金属电力成本,碳价将从能源使用成本这个角度通过电价传导至有色金属价格。

三是行业基准线,按照现行电力行业政策,行业基准线将是有色配额分配的重要依据,决定了其配额供给总量。配额分配的总量松紧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色行业产能投放,基准宽松时,有色金属生产节奏及产量或将放大,届时对于价格有一定的承压作用;基准收紧,有色金属生产将同时受到碳配额的价格和数量约束,“碳排放”额度的无形资产紧张将转变为有色金属有形资产紧张,变向导致囤货价值抬升,届时对于价格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四是有偿分配比例,现行全国碳市场采用碳配额100%免费发放方案,按照国外碳市场的发展经验,未来配额中的一定比例将会采用有偿的形式拍卖,有偿分配比例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有色金属生产成本。

碳定价影响有色金属企业成本收益结构

碳市场纳管落实后,有色金属企业需提前将碳成本纳入生产成本测算环节。对于节能减排先进、碳排放低于基准值的企业可通过出售富余的碳配额来提升整体的盈利能力,发挥碳配额“资产”属性。对于存在配额缺口的企业,需要额外购买配额以补齐超额部分,将增加企业履约成本压力,呈现一定的“负债”属性。碳定价传导到企业端的成本收益,将对企业的减排策略、总资产价值产生较大影响,有色企业需依据自身的边际减排成本大小与碳市场价格进行对比,通过合理选择缩减产量、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减排改造、购买配额等决策以释放更多碳权,降低经营成本。

有色金属企业应对碳定价思考

开发管理碳资产的长期价值

碳资产是碳定价下衍生出的一种新型资产形态,随着“脱碳”进程加快,各市场主体对减排量的需求增加,碳资产价值将得到显著提升。有色金属行业作为两高行业,将成为未来碳市场的重点管控行业,碳资产管理需求将被释放,企业应从应对双碳目标与全国碳市场出发,未雨绸缪的进行相关工作的部署,主要包括:构建碳管理体系,加强碳排放数据核查与评估工作,识别重点排放环节与评估减排潜力;尝试投资开发优质减排技术,布局综合效益高的自愿减排项目;加强碳市场交易规则、市场发展及碳资产管理经验研究,做好相关人才储备等。

充分借助碳衍生品对冲风险

碳市场具有明显的金融属性,衍生产品的引入能够为交易参与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并提升市场流动性,根据公开信息,目前广期所正推进碳排放权、新能源金属等期货品种创新工作。有色企业未来可提前使用衍生品工具开展适时匹配自己生产节奏的有效套期保值工作,通过在场内期货或场外期权等衍生品市场买入卖出从而锁定部分价格和数量风险。如排放低于行业基准值企业,未来可在具有升水的合约上卖出配额获取超额收益;高于基准值企业,计划产量不变下可在贴水合约上进行碳排放权的买入保值;另外假如预计未来经济上行,可增加碳排放购买额度,以便增加产量获取超额收益;经济下行,需求端下降因素显露,若跌破生产成本,可采用将配额进行移仓换月或者暂时质押等方式,等待市场回暖进行产量恢复。

碳定价对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影响

在碳定价与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有色金属行业产业的结构将继续得到优化,绿色、节能、低碳将成为主流。

上游企业生产长流程化或成为趋势。由于目前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交易的品种主要以铝锭、锌锭、电解铜板等中间品为主,未来随着碳价带动能源使用成本的抬升,能源与资源在区域之间分布的不均匀带来的大量运输能源消耗将显得不经济,这将导致有色金属产业链压缩在原料、冶炼、加工、深加工环节分散带来的跨区域中间流转,上游企业生产长流程化或成为趋势。

产业区域分布向清洁能源集中。碳排放政策将抬升单吨有色金属成本,现有绿电生产企业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整个产业的布局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以电解铝为例,用电高峰的北方铝企逐渐往拥有丰富的水电、风电资源的南方迁移,以“水电铝+精深加工”模式推动水电铝一体化产业发展。

再生金属迎发展机遇。碳市场的引入,将奖励更加善于利用碳工具或自身拥有资源优势的企业降低成本,同时国家能耗双控以及区域供电瓶颈等双碳政策对高耗能传统冶炼项目产能的约束,使有色金属供应增长空间有限,这将促使低碳排放的再生金属企业更加快速地发展,推动促进新一批新建再生项目产能的释放。

来源:上海能源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