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 携手金砖国家,开展全面新能源合作
能源与绿色发展一直是金砖会议的主议题之一,金砖国家在新能源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与合作前景。在当前百年变局、世纪疫情、国际热点交织叠加的形势下,金砖国家深度开展新能源合作、携手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对于保障金砖各国能源安全、消除能源贫困,推动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球新兴市场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金砖国家拥有世界约42%的人口,经济总量已占全球25%,贸易额占18%,吸引外资金额占2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从能源领域来看,金砖国家的能源消费已占到全球的40%,成为全球能源消费主力和增量主体。一般而言,作为发展中国家,金砖国家都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即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如何平衡能源增长、能源普遍服务、环境污染和碳减排。发展新能源已成为金砖国家的共同诉求。近年来,金砖国家相继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携手促进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积极推动能源转型。
金砖国家新能源合作已取得初步成果,未来前景更为广阔。总体而言,金砖国家具有以下四个重要相似特征:一是面临能源清洁转型的实质性需求;二是新能源资源禀赋较为优越;三是新能源发展增速较快。在多次金砖国家峰会和金砖国家能源部长会上,金砖各国均提出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清洁能源发展。2021年底,金砖国家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1393.7吉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的45.48%。
凭借着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链和巨大的产能体量优势,中国与金砖国家开展新能源合作的主要途径为中国新能源企业与设备产品走出去,包括中巴、中印、中南等双边新能源投资贸易。中巴的可再生能源合作主要集中在水电和风电领域,国家电网、三峡集团、国家电投等大型国企参与了巴西多个水电项目的开发、建设及运营,早在2013年中国三峡巴西公司就通过收购风电项目的方式进入了巴西风电市场。在光伏领域,印度和巴西已分别成为中国光伏组件的第一和第三大出口市场。为了更好地开展新能源项目开发、投资与运营维护以及保障中国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企业开始通过设立合资公司或设备组装厂的方式在成员国中本土投资。
近年来,在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转型等领域共识问题上,金砖国家已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合作。随着金砖国家能源增量市场的进一步扩张,新能源行业有望成为推动金砖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若要实现金砖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度合作,仍需重点关注以下三个议题。
第一,需要建立国际场合立场协调长效机制,以争取应对气候变化的金砖话语权。目前已经形成了《第八次金砖国家环境部长会议联合声明》《金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联合声明》等成果文件。目前,金砖国家对新能源发展主要依照世界气候协定等框架协议,结合自身情况设定发展目标,而且各自发展目标也容易受到本国经济波动及政治风向变动的影响。建议考虑在金砖框架下,综合考虑金砖新能源整体实力,积极参与全球能源议程制定,将新能源发展优势转化为政治力量,在国际上争取合理碳排放的话语权。
第二,需要打破国家间新能源市场壁垒,以开拓更为广阔的新能源增长空间。尽管近年来金砖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金砖国家之间的新能源市场壁垒仍然存在。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印度对中国新能源产品进行“双反”调查,以及印度用关税限制中国光伏出口。中国新能源企业凭借着产业链和建设经验等优势,本可以加速印度新能源发展目标的实现,然而贸易壁垒对中印在新能源的深度合作制造了较多阻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不是以地理或地缘政治条件形成的合作机制,而是根据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共同利益诉求而建立的合作机制。建议在金砖国家共同利益框架下,主动打破新能源相关贸易壁垒,在新能源领域深度合作,以长远的眼光谋求更加长远的共同利益,而不纠结于短期市场份额的得失,而错过新能源发展的黄金期。当前,应该建立紧密互惠的贸易关系开展深度合作,实现金砖各国在新能源发展上的互利共赢。在金砖合作框架下,中国应积极寻求与其他金砖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开展更协同、更深入、更细致的合作,而其他金砖国家也应积极利用中国在新能源发展上的优势助推本国能源快速转型。
第三,需要深化新能源技术交流,以实现先进经验与技术资源的及时共享。目前,新能源发展在制度建设、技术水平和市场机制等方面都尚未成熟。尤其在新能源发电领域,新能源建设需要电力系统的支持和配合。金砖国家合作初衷就是加强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面对新能源发展的种种难题,金砖各国应在金砖合作机制框架下,加强对话与交流,共同总结经验,在电网升级改造与相应政策法规的制定方面加强合作,避免走弯路。
当前,地缘政治因素引发的传统化石能源价格走高,能源安全风险显著上升,金砖五国在保障自身能源安全的基础上,需要携手发展新能源,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碳排放做出贡献。金砖国家在新能源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务实举措将有利于其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低碳话语权,进而成为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全球碳中和进程的中坚力量。
作者系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 作者:林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