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扬州老旧集中办公区掀起“屋顶革命”

公共机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如何运作、有何效益?带着问题,记者近日走进扬州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和市级机关东西大院“屋顶发电”现场一探究竟。

image.png

扬州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资料图片

作为扬州首批公共机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项目之一,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屋顶电站近日建设完成并网发电,年发电量可达23万千瓦时,除了市人大办公楼自用,余电还能馈入电网。

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屋顶,记者看到,该项目采用屋顶水泥配重块铺设的方式,一块块铺开。“利用800平方米闲置屋顶,共安装光伏板157块,装机容量84千瓦,年发电量8万余度,可节约标准煤28吨,减排二氧化碳73吨,将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建筑在节能领域的创新示范作用。”扬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节能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化机制,由国网扬州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投资32万元建设。据悉,该项目所发电量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即所发电量优先保障政府办公楼用电需求,多余电量馈入电网。“项目在满足市场主体基本投资收益的同时,也能减少市人大常委会办公楼的电费支出,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市级机关东西大院的700K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目前也已经顺利并网发电。记者了解到,扬州市级机关东西大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70余万度,约占东西大院年总用电量的12%,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52吨,减排二氧化碳680余吨。“减排量相当于植树造林380棵,为打造零碳机关、推动城市绿色转型蹚出新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多方共赢。”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光伏发电等清洁绿色能源可发挥重要作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正在扬州老旧集中办公区掀起一场“屋顶革命”。记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12月底,扬州市各级公共机构建成、在建、签约市人大、市政协、市级机关东西大院等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共计29个,总装机容量8.55MWP,引入社会资金3800余万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1000余万度。按照火电煤耗平均314克标煤每度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500余吨,减少碳排放6800余吨,节约能源费用60余万元。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