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林业英雄马永顺的接力棒代代传递
让林业英雄马永顺的接力棒代代传递——伊春森工集团义务植树推动国土空间更绿春意盎然,万物焕新。在伊春森工集团铁力林业局公司森林大食物观示范带基地,林业英雄马永顺的家人和马永顺林场分公司干部职工,正在热火朝天地刨穴、植苗、培土、浇水。他们以植苗添绿的实际行动,让马永顺“生命不息、植树不止”的接力棒代代传递,让小兴安岭绿的底色更浓。马永顺子女和志愿者组成“马家军”在铁力林业局公司“森林大食物观示范带”植
2025-06-18 -
林草好书推荐
《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调查图集》编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内容简介:《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调查图集》以岩溶地区历次石漠化调查成果为基础,通过丰富的图表、数据,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我国石漠化的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旨在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我国石漠化的分布特点,直观展示了我国石漠化土地的基本状况以及相关信息,清晰勾勒出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空间分布格局。图集的问世,对我国石漠化防治意义重大,填补了我国石漠化领域图
2025-06-18 -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和荒漠相处?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题: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和荒漠相处?新华社记者黄垚今年6月17日是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荒漠,这一早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已存在的地貌,推动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每一次沙尘过程带来的三价铁,都是北太平洋鱼类重要的营养初始来源。然而,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荒漠化问题。全球多达40%的土地已经退化,影响到近一半的人口。“荒漠是干旱气候的产物,但荒漠化的推手主要是人。”在三
2025-06-18 -
卫星俯瞰河西走廊上的“绿色长城”
甘肃生态环境脆弱这里的人们从未中断与风沙抗争数十年来一代接力一代在河西走廊上筑起千余公里的林草阻沙带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请跟随卫星照片感受“绿进沙退”的传奇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一带曾经“出门八步就是沙”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六老汉”为代表的三代“治沙人”扎草成格、栽树成林治沙造林30多万亩将八步沙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推进30多公里沙海既能“植绿”也能“生金”在武威市凉
2025-06-18 -
沙漠中有片片绿
黄河“几字弯”地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是影响京津冀地区的风沙源区和路径区内蒙古境内的黄河“几字弯”沙化土地总面积2.27亿亩是沙化土地分布较为集中、程度较为严重的地区自2023年“三北”工程攻坚战开展以来内蒙古累计完成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理面积1489万亩有效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域内蒙古聚焦阻止黄沙进入黄河加快构筑锁边林草带、防风绿化带、光伏治沙带、拦沙淤地坝“四道防线”机
2025-06-18 -
从草方格到光伏板:中国人的治沙智慧究竟有多神奇?
新华社沈阳6月17日电(记者武江民、于也童)多年来,我国凭借多样化的治沙模式,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这些治沙智慧究竟有多神奇?点开下图一探究竟。来源:新华社
2025-06-18 -
25年青春接力 他们把论文“种”在荒漠里
每年4月到10月的草木生长季都有一群青年像候鸟一样来到毛乌素沙地以大自然为师开展荒漠化防治研究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位于宁夏盐池县沙泉湾30多年前,盐池县草原急剧退化全县沙化土地面积一度达八成以上2000年起北京林业大学每年派师生到这里探寻治疗“地球癌症”的科学方法为我国防沙治沙提供科技支撑经过多年治理盐池已实现“绿进沙退”的荒漠化逆转这涌动的绿意亦是北林师生25年青春接力“
2025-06-18 -
原来是这些植物在替我扛风沙→
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在防风固沙的前线,与“治沙人”并肩作战的不止有梭梭树,还有它们!你认识这些六边形“治沙卫士”吗?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在防风固沙的前线,与“治沙人”并肩作战的不止有梭梭树,还有它们!你认识这些六边形“治沙卫士”吗?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在防风固沙的前线,与“治沙人”并肩作战的不止有梭梭树,还有它们!你认识这些六边形“治沙卫士”吗?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
2025-06-18 -
麦草、蓝藻、光伏……看“奇招妙法”点沙成绿
在荒漠化防治的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治沙模式从“以路治沙”形成的生态廊道到东部沙地“二六二”打造的生态体系这些治理方案既体现了科学性又兼具实用性如今,治沙“法宝”还在继续丰富不断助力黄沙变绿洲一起去盘点这些治沙方式看它们如何重塑沙地第一式 草格“固沙阵”以麦草为剑、沙地为盘纵横交错布下“草方格”此阵可降风速七成迟滞流沙脚步第二式 机械“织网手”“刷状网绳沙障”由机器编织效
2025-06-18 -
白芨滩新探:林下听鹿鸣 沙海育希望
仲夏时节,在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道路两边一丛丛柠条、花棒、沙柳、沙拐枣等沙生植物,覆盖在绵延起伏的沙丘上,茂密生长、生机盎然;向保护区腹地行进,高矮不一的林草看不到尽头,通过无人机镜头俯瞰,一条绿色屏障挺立在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仿佛一条横亘沙海的“生命线”。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昔日沙海变绿洲。新华社记者任玮 摄当满眼绿意渐盛,沙漠不见踪影时,顺着林间小路不经
202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