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窝堡湖:水清岸绿百鸟飞
从0.18平方公里到22.41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100多倍。
从6万立方米到2060万立方米,蓄水量增加了300多倍。
这些数字之变,记录了柴窝堡湖生态恢复的轨迹,也见证了柴窝堡湖水清岸绿的绿色变迁。
柴窝堡湖如今已成了候鸟迁徙重要的驿站和栖息地,在这里可以观测到上千只鸟类。图片由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提供
“检”出病症“诊”出病因
出乌鲁木齐市区,往东南方向约45公里,冰雪覆盖的天格尔峰、随风而动的“大风车”、水天一色碧波荡漾的湿地,由远及近,一幅层次分明的山水林田湖草和谐的自然美景映入眼帘。
美景厚实的绿色底色,就是乌鲁木齐周边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乌鲁木齐市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堪称乌鲁木齐的“肾脏”和“肺叶”。
然而,如今的胜景也是历经蜕变才得以重现。
2017年,中央第八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新疆开展环保督察时,柴窝堡湖被“检”出病症,“诊”出病因。
2018年1月2日,中央第八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新疆反馈环保督察意见时指出:柴窝堡湖周边长期超采地下水,严重影响湖泊补水,导致湖面面积大幅度缩小。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日益增加等原因,区域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加剧,导致柴窝堡湖湖面自2012年起急剧萎缩,水量不足上世纪90年代的0.1%,周围湿地退化、湖周盐碱化严重、湖中生物锐减、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问题所在 目标所指
盛夏的柴窝堡湖,芦苇摇曳,一条蜿蜒曲折的木栈道通往美景深处。通讯员 韩蓬摄
7月15日,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处长韩蓬告诉记者,目前,柴窝堡湖的面积从2014年的0.18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22.41平方公里,扩大了100多倍;储水量由2014年的6万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2060万立方米,增加了300多倍。
其实,对柴窝堡湖的“拯救”工程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自治区将柴窝堡湖纳入湖泊生态治理试点,成立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规范河(湖)长巡查。
更有力的举措始于2017年9月《乌鲁木齐市柴窝堡湖水体达标方案》的推出。乌鲁木齐市投资4.496亿元,实施流域水污染防治、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节水工程、流域环境监管能力建设4大类工程、14个项目治理柴窝堡湖。
“对柴窝堡湖区域2.1万亩农田实施‘休耕补湖’,停止了周边两条河流的农业灌溉用水,关停了24眼农用机井。仅这两项,每年可以节约用水3600万立方米以上。”韩蓬说。
同时,乌鲁木齐市投资7.94亿元,建设全长34.88公里的乌鲁木齐河分洪工程。自2019年6月全线贯通以来,两年共向柴窝堡湖区补给水资源约2800万立方米。同时实施的3050亩防风林工程也有效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守护生态 胜景重现
7月15日,护林员韩长林和同伴正在修剪木栈道两旁的芦苇。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亚芸摄
盛夏的柴窝堡湖,芦苇摇曳,微风过处沙沙作响,水鸟的啾鸣声不时破空而入,一条3公里长的蜿蜒曲折木栈道通往美景深处。
在木栈道两侧,一张图片、一个名字、一个二维码,只要拿起手机扫一扫,就可以来一次多维立体的鸟类知识科普。小小二维码里不光有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等详尽信息,还配有鸟叫的音频。
如今的柴窝堡湖,迎来了灰鹤、白鹭等大量鸟类回归,宽阔的湖面上观测到的鸟类有上千只,这里已经成了候鸟迁徙重要的驿站和栖息地。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柴窝堡湖动植物的数量和种类在不断增多,已有植物484种,鸟类205种,经常还会有野猪、狐狸、鹅喉羚等动物出没。
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制作的湿地保护宣传牌。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亚芸摄
“这里环境好,每天在湿地公园干活非常高兴。”已经在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担任护林员5年的韩长林说。守护这方自然绿“肺”,已经成了韩长林心甘情愿的付出。
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还成立了科研调查队,监测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制作湿地植物及昆虫标本,记录气象、空气质量等数据,定期监测湖面积及水深。
枝繁叶茂万般绿,云涌水动百鸟飞。期待柴窝堡湖碧水长天长存。
来源: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