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滩上的绿色童话——黄海森林
“童话”一词,据辞海解读:通过丰富的想象或幻想反映生活与斗争,表现情趣、教育儿童的故事。童话故事为什么使人们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究其根本它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夙愿,使不可能变成可能。人们从中感到惊奇,从中领悟到做人做事的哲理。在江苏黄海之滨就诞生了一部写进现实的“绿色童话”,在高盐高碱的东台黄海水际滩头神奇般地矗立起一座绿色地标——黄海森林。今年适逢黄海森林诞生60周年。六秩风华眼底收,东台人民一起见证了从黄海盐滩沙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航拍黄海海滨森林公园 徐劲柏摄(中新社发)
一个童话般的决策
岁月镌刻光荣梦想,奋斗绘写壮美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间节点历久弥新;在人类前行的步履中,总有一些脚印深深地镌刻在大地上;在人们的记忆中,总有一些特殊事件不可磨灭。黄海森林的诞生和发展就是这样。1964年,一个以农业大县著称的东台县委、县人委,在“举起抓纲大步迈 东台山河重安排”的背景下,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该县向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呈送了一份《报告》,《报告》提出:“为了充分利用我县沿海荒滩地资源,自力更生发展森林,逐步解决生活、生产用材需要,配合战备、调节沿海气温,增加国家、集体收入,经研究,拟在我县沿海老尖以北、四中沟以南计五千亩荒地建立林场一处……”历史记载不可能有太多的细节,但恰恰这一纸细节最能反映当时建场的初衷。一个农业大县在众多沿海地区都集中在农业开发、大建农场之时,东台县(现东台市)的决策者们却另辟蹊径——建立林场。这无疑在东台干群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因为当时东台是江苏出名的农业发展大县,正是沿海地区废灶兴垦、围海造田,大力推行棉花种植的黄金期,发展粮棉是重中之重、首中之首。更何况在含碱量2‰的瘠薄海滩上植树造林,史无前例。
为建林场,在这样困难重重的环境下,东台县领导一班人积极争取,主动汇报,商请相关专家、领导莅临东台考察指导,诚恳地表达了东台的诉求。当年这种艰苦卓绝的洪荒努力,今人看起来也许“不值一提”,看到今天的“黄海森林”也许甚至可能有人认为是随手之作。然而,从这份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神来的童话般的决策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一代共产党人,硬是凭着“解决人民生活、生产需要”的朴素初衷,从争取立项、艰辛创业,无不蕴藏着艰难曲折的努力。
一群童话般的播绿者
“天地一逆旅,但安能行叹复坐愁,秋气贪堪悲未必然,清寒正是可人天。”在得到省人委批准后,当年10月中旬,东台林场党支部、第一个班子宣告成立。在当时东台童谣中所唱的“十里不见人,晴天冒盐霜,雨天水汪汪,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兔子不拉屎,飞禽不做窝”的人迹罕至的高盐、高碱的不毛之地,由刚从外县回东的原盐垦区区长、53岁的李汉裕任党支部书记,三仓人民公社37岁副社长巴益宏任副场长,秘书王文祥、管理员谢友根(转业军人)、会计翁勤柱,另有一名医生,先后到职开始了国营东台林场的创建工作。接着,经县劳动局批准,在县城3个居委会定量户口青年中招聘18名员工。
六十年筚路蓝缕,六十年沧海桑田,征途如虹浩荡前行。历史的洗礼,时间的陈酿,幽深的竹林、静谧的池塘、高大的树木、茂盛的植被、美丽的野花野草、成群的野兔、漂亮的野鸭、清脆的鸟鸣……这一切在童话故事里才会出现的元素,竟被这群播绿者一一创造出来。
黄海森林有一片“竹海揽翠”区域,葱茏绿意间掩映着红色旅游的人行步道:展示出黄海森林一路走来的步履,先遣党支部、拓荒勇士、五七干校、探索进取、薪火相传、砥砺前行……记录了一代一代黄海林工的激情岁月,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展示了一个甲子以来足以撼天动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与气魄。叫人怎能忘记这一批批建设者:开天辟地的第一任班子成员;首批18名林场员工;到东台林场的500名台城知识青年。在领导岗位上坚守17载,被称为拓荒者的巴益宏;艰苦创业,不怕困苦的先行者徐同生;引用科学植树技术,不怕艰难的第一位大学生朱龙山;立志植树,坚定务林的知青奋斗者马诚;以出色的业务能力,勇于吃苦的创造者黄德明;敢于斗争,坚持集体发展的坚守者沈帮勤;克服家庭困难,坚持以林发展方向的守护者陈存观;来自2000多公里的三峡地区、为森林发展贡献才华的外来者冯坤乔;由卖木材变为卖风景的思想者张万源;致力发展“旅游+康养”产业体系的续创者崔静……这些人,他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是一个甲子中为之奋斗的播绿者的代表人物。
让人震撼的是,在森林深处至今仍有一块不大的裸露地块,表面发白,寸草不生,板结得像一块铁板,光光秃秃的在周边森绿的映衬下像一块顽固的牛皮癣,这就是一块典型的盐碱地。这样的地表生态,用贫瘠二字形容,远远不够。从一片荒漠海滩变成万亩林海,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这样的不毛之地长出参天大树,造就了茫茫林海的丰饶景象?这样极端的地质条件下,创业者们硬是在这茫茫的重盐碱地上白手起家,最终建成了今天沿海地区最大的人工林海,诠释了什么叫艰苦奋斗。正像第一位参加林场开发的老人临终前说的一句话:“这片森林是我们林场人用一辈子的青春和汗水做成的一件事,也是我一辈子为之奋斗的一件事。”
森林很静,森林又很深。抖落一路风光,放空淤塞的内心,在森林的深处席地而坐,在森林的深处细听树涛,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灵魂的洗礼,是一种无限的虚怀若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不时从密密匝匝的林海深处带来一阵阵林涛,也传来忽近忽远的轻轻浅浅笑语,像一首欢乐的交响曲,在林间回荡。安下心来,细细倾听,好像在倾诉60年以来怎样由沧海变为桑田的一段段往事;好像在诉说这片森林火红的今天是怎样从当年的盐碱地、野草窝、大风口变成如今的景观长廊、百鸟园、森林驿站的一段段故事;这树涛声好像细数着这片林海当初的决策者和开拓者的改天换地的传奇经历。不禁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心潮荡漾。从这树涛声中,我们仿佛听到来自远古的那句格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巨大回响。
一座童话般的绿色新地标
今天的黄海森林,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片林形成无际的林海。森林中每棵树木的年轮都记录着生态文明的进程,都记录着一个绿色信念长成参天大树变成绿色海洋的故事。“盛世兴林,泽被后世;绿色发展,利于千秋。”正像一位老林场知青所说:“下放到林场以来,我从未穿过裙子(生活太艰苦,蚊虫太多)。但我从不觉得遗憾,因为我与树木为伍,已经将自己的青春融合在林海之中。当林海吐绿时,这就是我最美丽的裙子!”在艰苦的条件下,半个世纪以来前辈们不仅自己造绿,还让子孙后代接着造绿。
今天我们站在这林海深处,坐享前人留下的绿荫时,不禁想起绿色色彩和红色基因,这是构成黄海森林梦幻色彩永恒不变的底色。2015年12月,黄海森林通过国家级森林公园评审,2019年黄海湿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
森林的清鲜是厚重深邃的,如同东台的历史一样弥久深远。森林的清鲜是纯粹质朴的,如同东台的文化一样海韵纯朴。绿色生态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文化自信筑牢强林之基。征途上每一次抵达,亦是重新出发的又一级新台阶。
和风穿林,自有一股悠然缥缈,森林鸟语,自有一种天然意境。听着阵阵远来又远去的树涛声,这涛声不断拍击着人们的心肺。黄海森林,是用人的力量写在海滩上的绿色童话。(夜雨)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