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北川片区开展自然教育专项调研

近日,为探索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创新路径,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科研教育处指导下,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北川管理总站联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成都四叶草自然教育机构组成联合调研组,围绕“自然风险认知与应对”主题开展自然教育专项调研。

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地震遗址、生态修复示范区、羌族传统社区及周边学校等10个特色场景,通过现场踏勘、专题座谈、社区访谈等形式,系统梳理了北川片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生态修复成果,重点挖掘了地质灾害遗迹的教育价值、本土防灾智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

调研发现,北川片区现有11处典型地质灾害遗迹、4个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及3个羌族传统社区,完整呈现“灾害发生-生态修复-社区重建”全过程,形成自然风险教育的立体教学场景。省林草局科研教育处自然教育负责人表示:“要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成果转化为科普教育、自然教育课程,形成可推广的国家公园灾害教育乃至生命教育模式与案例。”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表示:“脆弱性即教育资源”的创新理论,认为北川特有的“灾害记忆-生态智慧-文化韧性”三重维度,为公众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建议通过“风险情景模拟+生态修复实践”的体验设计,培育公众的生态风险应对能力。

据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北川管理总站正积极探索与县内禹里小学、擂鼓八一中学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北川生态安全》校本课程,计划年内开展“防灾小卫士”等主题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生态守护者,并将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对重点灾害遗址进行数字化建档,开发AR实景教学系统,实现地质灾害过程的动态可视化呈现。

本次调研成果将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标准体系》。下一步将重点打造“生命韧性”自然教育品牌,计划年内推出3条主题研学线路。(廖光炯 凌琴)

来源: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