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坚持“五绿”并进 厚植“创城”底色
林长制实施以来,平凉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扣“林”主题,紧盯“长”关键,紧抓“制”落点,以“增绿”为抓手,以“管绿”为手段,以“护绿”为重点,以“用绿”为目的,以“活绿”为方向,创新绿色发展机制,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厚植底色。
以“增绿”为抓手,提高绿色质量效益。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围绕打好“创森”收官战,大力保护发展森林等生态资源,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塬综合治理,城乡绿化水平和森林提质向科学化、高质量发展转变。今年完成造林绿化19.99万亩,实施街巷道路绿化提升工程1130亩,创建市级生态园林式单位小区90个,城区绿化覆盖度提高到42.98%。创建省级森林小镇25个、国家森林乡村20个、森林人家98个,形成了“点、线、面”相互融合“三季有花、夏秋有果、四季常绿”的生态发展格局。目前,创建国家森林城市5大体系36项指标全部达标,已上报国家林草局评估验收。
以“管绿”为手段,提升资源管理水平。围绕建立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长效责任体系,全市设立市级林长9个、县级林长123个、乡级林长1411个、村级林长3562个。各级林长以深入责任区开展巡林为抓手,切实担负起林草资源保护发展责任,督导各级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抓实林长制,及时发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今年以来,全市共签发总林长令8次,制定市级林长巡林方案7份,印发林长工作提示单22份,下发督办函5份,制作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余份,各级林长开展巡林150余次。建立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为推动林草资源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迈进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案件查处在全省率先完成“清零”,累计开展森林督查督导13次、专项执法行动2次,解决历年积累案件18起,有效推动了林长制从“建制度”向“见行动”的转变。
以“护绿”为重点,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敏感地区监管,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源头治理,在生态保护修复上实现新提升。全市设立护林站点120个,有害生物测报站113个,选聘专兼职林草管护员13112人,连续32年未发生较大森林草原火灾。争取平凉市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4.12亿元,今年完成投资9510万元,目前完成作业设计编制和评审等工作,计划9月份全面开工,项目实施后,全市森林覆盖率将增加近1个百分点,年增加活立木蓄积量4.5万立方米,林业产值年增长1350万元,年增加碳汇产值308万元,将进一步增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态效能,有效改善林草生态环境。
以“用绿”为目的,壮大绿色富民产业。依托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工程,各级林长发挥“领头羊”作用,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全市核桃栽植面积20.6万亩,花椒栽植面积4.66万亩。同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创新产业富民思路,大力发展林药、林蜂、林禽等林下经济,全市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10亿元,有力推动林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山上产业兴旺、林下致富路宽的发展新格局。加快“静宁苹果”产业链延链补链,协调签约静宁县废弃果枝利用等招商引资项目12个,落实到位资金2.17亿元,“静宁苹果”产业链年度重点项目开工78个,开工率达到87.6%。
以“活绿”为方向,创新绿色发展模式。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林旅整合、壮市强县”的发展思路,科学利用生态资源,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充分释放林长制的“生态红利”,积极探索“林业+生态旅游”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休闲度假、农家民宿等生态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提升。各县(市、区)结合森林生态条件和历史文化特征,打造了崆峒区崆峒镇西沟村、上杨乡小岔村、华亭市策底镇大南峪、泾川县高平镇牛家咀村、灵台县百里镇大华沟、静宁县35°苹果谷等乡村绿化美化和林旅融合发展典型6个,逐步实现了“林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青山变金山”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生机与活力。
来源:平凉市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