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让徐州更宜居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5%以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危险废物全量安全处置……”江苏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固废化学品和辐射环境管理处负责人孙加成随口报出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折射出“无废城市”建设给徐州带来的巨大变化。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19年,徐州被确认为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以基本完善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固废治理能力为目标,科学制定了49项指标,51个任务和56个工程项目,将“无废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实现“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开局。

孙加成伏案轻点鼠标,桌上的电脑屏幕就能查到某企业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转运等情况,还能看到危险废物运输车的运行轨迹……“徐州市在全省率先建成的危险废物智慧监管平台,打造危险废物“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全程留痕”的完整信息链,实现“产—贮—运—处”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可视化智慧监管。”孙加成说,这是徐州“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成效之一。

徐州市将建设“无废城市”作为“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标志性工程,作为彰显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振兴的典范性工程,作为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从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社会引导等多领域同步实施,全方位谋划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0602060a05d9d0cacef4ec5add288b0.jpg

“‘无废城市’引领‘无废产业’发展,‘无废产业’支撑‘无废城市’建设。”孙加成端起茶杯喝口水后继续说,徐州市做大做强低废无废的装备与智能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士断腕重组升级多废高废的钢铁等四大传统行业,持续推进食品、能源、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绿色转型,固废源头减量成效显著。

曾经岩石裸露的采石场遗址,如今经生态修复,让曾经严重影响新城景观总面积40万平方米,海拔80米的东珠山,变身新城网红打卡地。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投资5000余万元,对东珠山进行综合治理。种植各类乔木2000余株,灌木4000余株,草坪近1万平方米,建成“显山露水、山清水秀”的珠山宕口公园。

走在的公园里的观景栈道上,孙加成看着瀑布流向下方的日月潭说,此景与金龙湖景区交相辉映,东珠山宕口生态修复成为国内城市矿山治理的典范,对有效吸引投资,使徐州经济开发区快步跨入高铁时代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打造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多元发展模式。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为切入点,因地制宜打造“生态修复+”的绿色发展模式,厚植城市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据统计,徐州市共计消减工矿废弃地7300公顷,消纳利用煤矸石、废石块(渣)等1100多万吨、城市建筑垃圾等固废270万立方。潘安湖、九里湖等1.67万公顷采煤塌陷地,九里山、拖龙山等100余处采石宕口,从“城市之废”化身“城市之肺”,实现“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

徐州这十年来以极大定力持续推进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采石宕口治理,高规格举办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和城市绿色发展国际论坛,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两项生态修复标准,徐州经验走出全国、走向世界。

徐州市环保集团危废处置中心位于市经济开发区,2014年初投入运营,主要处置徐州市区域内的全部医疗废弃物及部分工业危险废弃物。该中心拥有危险废物焚烧生产线1条,处置能力6600吨/年;医疗废物高温蒸煮生产线2条,处置能力8030吨/年。截至2022年5月,危废中心共服务于生产型企业435家,医疗机构1168家,实现徐州市行政辖区内产生的医疗废物全收集。疫情期间,中心不遗余力援助兄弟城市,谱写了很多感人故事。

 3e2d8b8970c2ab4607a900140abd01c.jpg

随着徐州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3号焚烧炉2021年4月正式投运。徐州市城管局有关人士表示,项目投运后,市区每日总处理能力达3450吨,完全满足市区每天约3000吨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处理的需要。自此,徐州市区进入生活垃圾“零填埋”时代。

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到城乡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再到建成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筑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等一批城市运行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徐州将“无废城市”建设深度融入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持续推动固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徐州市睢宁县拥有157.98万亩耕地面积的农业大县,常年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每年产生秸秆约116万吨。孙加成在于睢宁生态环境局局长房崇交流时了解到,睢宁一直在探索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种途径来促进其多元化综合利用,目前建有秸秆收储厂房10万平方米,购置秸秆田间大型打捆设备211台(套)。依托众友兴和菌业等3家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开展秸秆基料化利用;依托长青生物质发电企业和沼气设施,开展秸秆能源化利用;依托全县16家专业化养殖企业和饲料生产企业,开展秸秆青(黄)储饲料化利用……如今漫步在广袤的睢宁大地,随处可见全县400个行政村建立的秸秆收储点、48家秸秆收储利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1800余位秸秆经纪人……曾被当作农业废弃物甚至污染物处理的“包袱”摇身一变,成为睢宁沃野上的“绿色财富”。

绿色转型引领工业固废减量与高值高效利用模式。持续推进煤炭开采企业转型,实现由“黑”变“绿”生态逆转。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积极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13个工业园区实现循环化改造全覆盖,初步建成了绿色循环的共生体系。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置模式。城市生活垃圾四分类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地区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模式日益成熟,实现了生活垃圾协同处置、全量焚烧和“零填埋”。匹配建成35家危废处置利用设施,全面提升危险废物规范监管和安全处置水平。与此同时,徐州还积极探索建筑业源头“减废”、全域废钢绿色循环再生、市政工程污泥协同处置“吃干榨净”等模式,均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独特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徐州经验”。

废弃的门芯板做成了书架,破旧的门框变成了条凳,书籍是高年级学长留下来的,装饰墙面的艺术品原材料来自落叶树枝、塑料瓶、废纸箱……这样的“无废书屋”,目前在徐州已经建成了32个。“无废文化”是“无废城市”未来长期发展的重要“软”保障。我市特别注重“从娃娃抓起”。如今,从学校到家庭、到机关、到工厂的“无废文化”传播,使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无废理念”在徐州得到了广泛认同。

孙加成说,“无废”理念深入人心,刷新了社会文明新高度。全市近6万份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废城市”建设宣传教育培训普及率98.06%,企事业单位、公众对“无废城市”建设的参与程度96.81%,公众对“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的满意程度96.88%,全市上下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无废城市”的良好局面。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