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徐琳瑜: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高校应该如何落实好这一指示精神?在近日召开的“碳达峰 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年会上,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徐琳瑜。
高校的生态环境教育为我国生态文明理念践行提供人才基础,高校在生态文明专业人才培育和关键科研技术攻关方向上能够做出更好的成绩。
中国环境报:作为高校老师,您认为应该怎样深刻认识和理解“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这一指示精神?您认为高校生态环境教育应该怎样有效推进?
徐琳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全社会做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不仅对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公民提出了要求,更是对我国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生态文明专业人才培育和关键科研技术攻关方向上能够做出更好的成绩。
高校的生态环境教育为我国生态文明理念践行提供人才基础。首先在思政教育方面,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理念;其次在专业学习方面,需要引导各专业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上来,不断开拓创新,攻关技术难题,为我国环境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实质贡献。
中国环境报:据您了解,目前高校师生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熟悉把握情况如何?从高校教育角度来看,如何做好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徐琳瑜: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解读和落实,持续性开展相关教育,保障生态文明理念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高校师生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相对是比较清晰的,且比较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
高校教育不只是专业教育,更是立德树人的教育,生态文明理念在高校师生中的积极实践与传播是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从高校教育的特点出发,做好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与传播,在思政课中普及生态文明教育,从理论层面向学生们传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在专业课堂中注重课程思政建设,结合专业特点,积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比如,环境科学的课堂上,我们就很注重挖掘生态文明思政元素。环境学院在面向本科生的“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地学”“流域水环境”等课程里都融合了重要的生态文明思想,教学效果也非常突出。高校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带领同学们进行野外实习实践与社会调研等活动,领略优美的自然环境,识别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引导同学们将所学付诸于实践,真正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高校的生态环境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依然存在“两张皮”的问题,生态文明教育目前还是比较依赖于思政课的内容,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亟须通过专业课程思政进行拓展。
中国环境报:针对环境相关专业学生和非环境专业学生,在进行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和案例的教学中有哪些不同?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不同的生态文明教育?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好的做法?
徐琳瑜:针对环境专业的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和专业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专业素养与技能,更多的是以课程体系为主,在每一个知识点穿插入相匹配的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有利于学生最终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提高专业能力。
面对非环境专业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更多是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了解在自身行为和社会影响方面怎样去践行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履行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影响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形成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
在如何开展不同的生态文明教育这个问题上,目的不同,我们的培养方式也就不同。首先针对环境专业学生,环境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会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合,双向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和生态文明理念培养。面对非环境专业学生,环境学院也开设了面向全校的通识课“环境科学概论”等课程,有线下也有线上慕课平台的SPOC课堂。课程内容会和面向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的有所不同,轻课程体系而重前沿热点,更好地吸引其他理工科专业包括文科专业的同学们的兴趣,让他们不会觉得课程有门槛有难度。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科普比如海绵城市、气候变化、环境修复,什么是生态保护红线、什么是生态足迹等专业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和责任感。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的生态环境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依然存在“两张皮”的问题,融合不够,生态文明教育目前还是比较依赖于思政课的内容,难以和专业教育有效结合,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亟须通过专业课程思政进行拓展。国家也在不断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教育部提出了“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的要求,各个高校也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形成适应于各学科体系特点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并不断推广。我们的“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地学”等课程团队也在做同样的事情,相信未来一定会对整体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环境报:在生态文明理念教学过程中,是否可以和其他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在这些方面,开展了哪些教学工作,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徐琳瑜:可以,这也正是思政课程的研究重点。在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环境科学的学科交叉性。尤其在通识课中,关注环境科学与社会现象、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等互相影响特点。曾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讨论过垃圾焚烧处理和邻避效应的关系、环境污染和纳米材料发展的关系等话题。也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开展过辩论赛,通过这些主题讨论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正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等相关领域的前沿内容,推进实现高校与生态环境实 践领域的融合和互补,拓展完善更全面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中国环境报: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和各方面。在落实这一通知中,有哪些新举措?
徐琳瑜:面向本硕博学生培养,我院结合实际工作情况,重点采取了以下举措贯彻落实这一通知:一是在2023版教学培养方案修订中,及时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碳达峰碳中和内容纳入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增加相关专业课程和实验建设,完善相关课程模块;二是在国家级一流学科建设规划中,重点资助学生参与节能减碳相关国家和省部级学生竞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实践,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专业知识应用,将二者充分融合;三是在学院创办的国际学生生态环境论坛中,将主题定位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并专门设置碳达峰碳中和分会场,拓展高校间以及中外学生间就相关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四是在已经由教育部批复并将于2023年招生的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培养方案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等相关领域的前沿内容,鼓励相关领域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积极申请,推进实现高校与生态环境实践领域的融合和互补,拓展完善更全面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
中国环境报:2021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请问,在“双碳”目标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对此您所在高校有哪些做法和创新?
徐琳瑜:在“双碳”目标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道德应从教学内容上添加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与应对措施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们的关注度;其次,在教材上,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内容增减更新;在教学方式上,也需要不断创新,避免单一的说课模式,而应该设计包括实验、实践、社会调研等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碳达峰碳中和的内涵和意义。
我院设计制作了模拟我国碳配额交易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以实际操作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双碳”政策下的碳市场交易原理与方法,增强学生与碳交易之间的互动,增进学生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碳市场的认知。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