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8月31日下午,中共广东省委“中国这十年·广东”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在回答记者有关广东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接下来的打算这一问题时,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总书记嘱托,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科学谋划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广东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国家试点,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系,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把生态保护放在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工作的优先位置,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研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时,提高一级指标绿色权重。全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体系,做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格局。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近五年真金白银投入7500亿元补上历史欠账,以超常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巨大变化。在水污染治理方面,2021年全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能力达2947万吨/日,污水管网长度达7.34万公里,均居全国首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18年不足20%提高到目前近50%。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原有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消劣,527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特别是茅洲河、练江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大气环境质量连续七年全面达标,2021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4.3%,PM2.5平均浓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率先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和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率先构建大气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区。

在垃圾处理和土壤污染治理方面,截至目前,全省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分别达5869万吨/年、957万吨/年。珠三角9市全部纳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超过90%。2020年度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被党中央、国务院评定为优秀等次。

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7.5%。2021年,全省能耗强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单位GDP能耗强度位居全国第三低位,仅次于北京、上海。

大力促进产业链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技术产品,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2021年底城市公交领域电动化率达98%。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2021年全省城镇新增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70%以上。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形成,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完成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动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压实压紧各地党委政府责任。构筑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十三五”以来制修订90多件次生态环境地方法规,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截至2021年底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97亿吨。

高标准推进绿化广东大行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十三五”以来共实施造林和生态修复2287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8.7%。基本建成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华南国家植物园获国务院批准并揭牌,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取得突破性进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得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张虎表示,接下来,广东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系统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广东样板。

来源:广东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