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快评:如何更好发挥“个人碳减排账户”的作用?

近日,某市市民杨某因上半年累计使用公共自行车行驶里程数排名全市第一,被评为个人碳减排量第一名,奖励平板电脑一台。然而,很多市民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除了积极使用自行车出行,还有很多个人碳减排方式,如何将个人所有的碳减排行为都纳入计算并进行评比?除了个人碳减排量第一名,其他为碳减排做贡献的个人应不应该获得奖励?

在我国明确具体时间节点,快速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个人碳减排贡献量日益重要。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成。今年以来,各地纷纷推出“个人碳减排账户”,比如,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暨北京个人碳账本近日正式上线。“个人碳减排账户”可以引导消费者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习惯,增强全社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意识。

然而,新事物的出现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是不同的绿色低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差异较大,导致部分用户只关注碳减排量大的绿色低碳行为,而忽视了碳减排量小的绿色低碳行为。二是“个人碳减排账户”关注的是个人的绿色低碳行为,而在公共场所进行的绿色低碳行为还无法记录。以商场、超市或是办公场所为例,这些地方的空调降低1度,产生的碳减排量相当巨大,应将这些碳减排量按比例纳入在这些场所工作的工作人员“个人碳减排账户”,以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三是部分用户对“个人碳减排账户”产生碳减排量的最终去向不甚了解,认为用户产生碳减排量最终成了账户管理者的盈利工具,由此不愿意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四是一些不经常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消费者,比如儿童和老人,无法拥有自己的碳减排账户,而这些群体对个人碳减排量的贡献不容小视。

长期以来,个人生活消费端的碳减排存在着“覆盖度低、感知度低、不可持续”的难题,如何更好地发挥“个人碳减排账户”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笔者建议,一是国家层面尽快出台“个人碳账户”的管理使用规范以及碳减排量核算规则。

二是扩大覆盖度。个人碳减排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而作为个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不容忽视。但由于这个群体较少使用手机,无法拥有个人账户。建议各地可以尝试建立“在校学生碳减排账户”,由学校指导学生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并使用“在校学生碳减排账户”对每个学生的碳减排量进行量化和记录。鼓励学生参与到碳减排中意义重大,数年后这些青少年将是个人消费的主力军,提升他们绿色低碳理念、素养、行为与习惯,将会影响到一代人的碳减排理念。

三是提升感知度。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人并不清楚哪些行为有利于碳减排,哪些行为碳减排量大。各地应加强宣传,指导公众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同时统一碳减排量核算标准,让消费者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碳减排量贡献,同时扩大“个人碳减排账户”积分的用途,如兑换成各种实际权益,比如消费券、生活用品、出行服务等,提升公众对个人碳减排的感知度。

四是强化持续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多年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有些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较小,但只要长期坚持,积累的量也十分客观,因此应该鼓励个人养成长期坚持的绿色低碳生活习惯。除了对碳减排量大的个人给与奖励外,还可以对长期坚持碳减排的个人给与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如低碳行为达到一定的次数以后,即可授予“绿色低碳生活达人”的称号等。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