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太和文明论坛经济科技分论坛成功举办,专家呼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完整性的关注

第六届太和文明论坛经济科技分论坛日前以线上线下的形势同步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绿色发展、碳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国内外专家,以“科技创造‘零碳’新世界”为主题,围绕实现“双碳”目标的金融创新举措、关键技术以及制度设计展开交流讨论。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天印博士介绍了ESG与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强调,作为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议题,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这两个维度的“地球边界”已经被打破且严重“超标”。目前社会以及金融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较多,但对生物多样性完整性的研究和关注还相对有限;生物多样性完整性是衡量生态体系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经济活动也高度依赖生态体系提供的各种服务。绿色金融未来应将评估生物多样性损失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以及为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完整性提供更多金融支持作为重点工作方向。

多牛科技集团董事局主席王乐先生提出,信息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仍在继续,并展现出三个明显趋势。首先,一切皆信息,目前人类社会每天产生的信息已达到天文数字。其次,信息即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帮助人们发掘有价值的结论。最后,数据即价值,人们的决策、生产、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数据,人们的决策由数据来产生,同时人们的行为也在产生着数据。信息技术将在构建低碳和零碳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尹烨先生指出,探讨科学与技术的重大意义,应遵循“技术向善”这一核心理念。任何技术的进步,包括生命科学,都不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不能唯技术论,而忽略了道德、伦理、文化和法律的意义。尹烨先生强调,没有科技的人文可能是愚昧的,但没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险的。

中国节能协会监事、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军涛先生,解读了中国“双碳”目标的根本依托和基本考量。他认为,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上具备制度优势和资源优势。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协调四对关系,即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太和智库研究员、车车科技董事长张磊先生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将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关注人的价值,注重对环境、消费者和社会的贡献。在数字经济时代,应注重应用科技创新创造社会价值,从国家政策鼓励的领域入手,通过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促进行业的进步,给更多人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