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科学绿化 绿了山川富了民

9月6日,记者来到淅川县九重仁和康源石榴基地,红红的石榴挂满枝头;毛堂源科黄金梨基地里,金光闪闪的黄金梨把树压弯了腰;丹江口库区两岸,到处是醉人的绿。这是淅川县科学绿化初见成效的一个缩影……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但是丹江口水库周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125万亩为石漠化区,其中重度石漠化49万亩,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面对特殊任务,淅川县坚持乔灌草相结合、人种、飞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以10万亩左右的速度推进造林绿化。“十三五”以来完成人工造林60多万亩,飞播造林20多万亩,沿丹江库区荒山先后打造了马蹬白渡、葛家沟,大石桥西岭等12个困难地造林示范工程,库区绿色生态屏障初步形成。image.png

绿了山川,还要带富乡民。

淅川县投入资金2.8亿元,采取专业队合同造林模式,统筹林业、扶贫、财政、社会等资金,对香严寺、渠首、丹江大观苑等县内主要景区周围的荒山荒坡实施全域造林,进行组团式、立体式绿化美化,植绿造景育花,初步实现景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带动全县3000多贫困户通过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户均增收2600余元。

马蹬葛家沟区域原本是光秃秃的石头山。2019年,淅川投资近1亿元,建成环库生态经济景观带。

“如今,石头山全部变绿,葛家沟已成为库区石漠化荒山治理的典范、全县生态旅游的新名片。”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梁虎兵说。

与此同时,该县还以林旅扶贫示范村与示范园建设为重点,加大造林绿化资金投入,加快森林小镇、森林村庄和森林人家建设,在丹江沿线建成仓房磨沟村、马蹬石桥村等集生态观光、滨水休闲、乡村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景点。目前,全县已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36个,建成林旅融合示范园40个,在景区景点周围新建农家乐餐馆200多家,年接待游客520万人,2021年全县旅游综合效益达21.3亿元。 

淅川县发挥荒山面积大的优势,按照“林果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户大力发展软籽石榴、核桃,大樱桃等林果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土地和荒山流转、发展特果的优惠政策。

据淅川县林果发展中心主任刘德伟介绍,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三权分置、利益共享”模式,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公司,农户实现“一地生三金”:土地500元/亩流转给公司,农户得“租金”;公司把栽好的果树反租倒包给农户管护,每亩720元,农户拿“薪金”;果树收益时,农户和公司按1∶9分成,农户拿“股金”。林果发展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务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image.png

目前,全县已发展软籽石榴、杏李、核桃等林果23万亩,初步形成了盛湾、九重镇的软籽石榴产业;毛堂乡茶叶和黄金梨产业;老城镇和滔河乡杏李产业大石桥大樱桃产业和仓房镇柑橘产业,山区林农人均林果增收2000元以上,产生林果收入超千万元的村8个,超亿元的乡镇2个。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