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实现“双碳目标”要提高站位, 统筹政策措施,加强科技攻关
实现双碳是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减碳低碳,节约了能源资源,节能降耗反过来减少了碳耗,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二氧化碳与其他有害污染物的生成、排放、治理同处在一个时空,因此双碳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协同推进。
1、碳达峰不是推高峰值,要实行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我们坚持这么多年,行之有效,我认为还要坚持。同时我们还要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的双控制,并且加快转变,因为这样可以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多一点非化石能源,少一点化石能源。2030年碳达峰排放强度比2025年要下降65%以上,这是硬指标。“十四五”规划要下降18%,但是对总量没有设定具体峰值,很遗憾。要控制峰值,而不是推高峰值。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了100亿吨,当年增长1.75%,占了全球30%。我推算了一下,2020年、2021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分别增长了1.3%和4%,去年增长的太高了。而全球的碳排放已经是零增长,发达国家已经是负增长,所以我们的任务繁重。
2、要因业施策、分类推进、科学稳步、安全降碳要防止运动式减碳,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层层加码,设置不合实际的提前目标。建立结构合理、比例协调、基础牢固的现代工业体系,各类行业都必不可少。不同行业要据实科学有序的达峰,我国中东西部工业化的程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差别都很大,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梯次推进达峰。如果过快过急,就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我们不要自乱阵脚。要建立统计评价和考核指标,各地各行业要积极落实国家的规划和方案,加强指导、精心组织。我们钢铁行业很积极,超低排放在“十四五”要基本完成,原来他们有一个征求意见稿,希望能在2025年达峰,但是经过讨论以后,他们认为还是要实事求是,最后的结论是2030年达峰,我觉得钢铁行业既积极又慎重,这种做法是应该赞扬的。
3、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适时推出碳税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经过多年八个城市试点,去年7月16日正式开市,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扩大市场主体,现在只有电力企业进入了,其他行业还没有进入,这是不行的,要扩大市场主体。碳配额怎么核定,给多少?一年使用量都要查清核实,要找第三方有权威、有资质的机构核实。交易的价格要形成机制,据了解,现在的价格很低。实行碳税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在征收碳税的同时,还需要在其他方面减税,尽量不要增加总税负,不要因为碳税影响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和经济增长,不要发生这种情况。还要研究欧美的规则和可能引发的贸易壁垒。比如据说欧盟要对向他们出口的产品征收碳税,其中他们把中国列为弱环保国家,听说在2026年1月1日要征收碳税。我们要及时关注,一方面扩大交流合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应对的准备。
4、实现“双碳”目标还有很多技术问题要攻关一方面要加快已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比如智能电网、电化学储能、光热发电、氢的制储输用,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利用,就是常说的CCUS。另一方面,有些前沿技术还尚未实验室研发,比如低碳、零碳的新材料,高效太阳能电池、固体电池,可控的核聚变,以及零碳工艺,二氧化碳原料化等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采用二氧化碳加氢,用新型催化剂生产甲醇,现在已经放大接近中试了。此外还有森林、草原、海洋、沙漠等,生态碳汇,还有动植物生命过程二氧化碳的伴生等等。刚才说的100亿吨,没有包括动植物的排放。专家评估,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总投入300万亿元,这个数字太惊人了。巨额投入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更需要先进、实用、可靠的技术支撑,不能用科学构想和实验室成果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支撑,一定要拿出成果,而且能够实现产业化,可靠实用,所以工作还要扎实牢靠。(作者:李毅中 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来源:华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