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打造国土绿化样板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淅川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聚焦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战略,以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全县完成人工造林5.84万亩,占年度任务103.9%,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9.7%,连续14年位居全省县级首位,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聚力“三个融合”,构建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一是与水质保护相融合。聘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规划林业发展布局。以马蹬、金河、大石桥、盛湾等库周乡镇为重点,沿丹江口水库水域地栽植水杉、落羽杉等耐水植物,山坡地栽植山杏、山桃、火炬松、侧柏等;在渠首和总干渠两侧建设生态廊道 2.46 万亩,在库周建设环库生态隔离带 18.3 万亩,构筑护水防线,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其中 109 项检测因子基本达到Ⅰ类标准。二是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淅川县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把造林绿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围绕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发展软籽石榴、核桃、柑橘等生态林果 23 万亩;发展林下套种连翘 1 万亩;发展香樟、元宝枫、红叶石楠等经济林 1 万亩。围绕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先后打造了马蹬镇白渡、葛家沟、双泉观,大石桥乡西岭,老城镇武贾洲,金河镇玉皇等多个造林示范工程,有力促进了水源区群众增收致富。三是与全域旅游相融合。围绕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目标,不断提高林业景观化水平,推动造林绿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先后实施了荒山造林、廊道绿化、湿地修复、产业造林和森林城乡建设等工程,在全县重点旅游景区周围植绿造景育花,提升景区品位。建成了 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 个省级森林公园、2 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45 个县级森林乡村,带动周边 1600 户农民年均增收 5000 元以上。
(二)聚力“三个强化”打造科学绿化示范样板。一是强化资金保障。将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列入全县重点工作台账,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强力推进。充分发挥财政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一次性拿出 3000 万元启动资金,吸引社会资本 1.2亿元投入林业建设,有效保障造林绿化项目快速落地。二是强化模式创新。为把重点区域造林绿化推向市场,采取企业和大户承包、专业队造林等合同造林模式,实现包栽包管包活,项目验收后由国有公司连管三年,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同时,在造林过程中,整合乡镇及水利、自然资源、交通等部门力量,合力推动工作落实。三是强化督导推进。将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作为乡镇及县直相关单位年度重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不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度、项目质量等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认真落实定期观摩、现场办公等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推进会,现场点评排序,表先惩后,倒逼造林绿化工作提质增效。
(三)聚力“三个从严”,筑牢大美绿色生态屏障。一是从严抓好技术服务。把提高造林成活率作为核心,成立5 个技术组分包乡镇全程跟进,对规划、整地、栽植、浇水、管护等造林环节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针对立地条件差、交通不便、水源难寻等不利因素,采取人背、肩扛、车拉、多级提灌等方法,挖大穴、栽壮苗、浇足水,确保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二是从严落实管护措施。坚持“保护好就是发展好”的发展理念,对项目区新造林一律封山育林,禁止在新造林林区内砍柴放牧、采石、采砂、烧荒等,避免损坏苗木。将森林公安、林政管理、公益林护林员 669 人、生态护林员 2714 人划片包干,定岗定责,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管护责任,构建立体管护网络。三是从严打击违法行为。组建县、乡、村三级专业扑火队伍 26 支,设立值班卡点 130 多个,实行全天候监控,严防火种进山,坚决杜绝森林火灾。开展林业严打、林地保护等专项行动,对全县涉林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强大震慑,确保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 3.0‰,实现人为森林火灾“零发生”。
来源:河南省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