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不容忽视的优质“碳库”

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在区域气候变化及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微小变化可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明显波动,从而进一步影响全球气候的稳定。方精云院士的研究表明,我国草地碳总储量占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16.7%,占世界草原生态系统的8%左右,但草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等其他陆地生态系统不同,其碳库主要集中于地下,分布于土壤和植物根系当中,而地上植被的碳库则较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专家学者利用不同方法对我国草原的生物量碳库和土壤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其中草地植被碳储量在10.0亿—33.2亿吨,草地土壤碳储量在282亿—563亿吨。准确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动态变化,有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关系。2022年8月,我国成功发射的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标志着中国碳汇监测进入天基遥感时代,将会更准确的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助力我国对森林、草原、湿地和沙化土地等的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

甘肃是草地资源大省,人工草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为我省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支撑,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更是重要的碳汇资源库,研究人工草地碳储量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及碳收支评估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河西灌区人工草地固碳能力及碳汇价值评估研究》是我站2022年立项的省级林业草原科技创新项目,主要以我省河西灌区规模种植的多年生苜蓿和一年生燕麦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将植物光合作用、土壤呼吸、植被碳储量、土壤碳储量变化与CO2排放通量特征综合起来,通过分析与比较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一年生燕麦及玉米草地土-草系统碳库的变化,探讨人工种草对土壤碳库及CO2排放的影响,确定人工种植草的CO2源汇功能,准确评价我国退耕还草工程的生态效应、进一步认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为碳氮源汇总量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甘肃省林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