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筑牢新时代绿色生态屏障

三北工程筑牢新时代绿色生态屏障

中国绿色碳汇网

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前沿的塞罕坝,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的一部分。经过三代建设者的“绿色接力”,塞罕坝机械林场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有林地面积达115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持续释放巨大生态效益,京津绿色生态屏障更加稳固。 孙阁摄

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地区扎实推动新时代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更加稳固。

中国绿色碳汇网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水土保持林区三北防护林 杨博摄

系统谋划推进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三北地区考察,对加强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2018年,在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继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续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持续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国家林草局及三北地区各级林草部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研究贯彻落实举措,系统谋划,科学推进三北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充分认识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针对当前三北地区生态依然脆弱的实际,强化三北工程理论和实践研究,组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三北工程以水定绿、应对气候变化、体系框架等专题研究,夯实工程理论基础,创新工程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扎实推动新时代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系统治理。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演替规律,实施系统保护、综合治理,全方位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开展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和六期规划编制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将荒山造林、湿地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化”草原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进行整合,纳入工程建设内容,统一规划实施。

三是落实科学绿化。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科学绿化,加强乡土树种培育,坚持“封飞造”并举、“带片网”结合、“乔灌草”搭配,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有机统一,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三北工程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20个三北工程科学绿化试点县建设,探索统筹“水土气生”生态因子、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的新路子。

四是加强成果巩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对森林、草原、湿地、沙区林草植被的管护,着力提高保存率和成林率,持续巩固工程建设成果。全面总结评估三北五期工程的建设成效、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开展三北地区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退化林草摸底调查,为下一步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加强中幼林抚育、实施退化林草精准修复等提供重要依据,巩固和加强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中国绿色碳汇网

内蒙古通辽小流域治理 通辽市林草局供图

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十年来,三北工程着力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620.04万公顷,保存面积527.12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四期工程末的12.40%提高到目前的13.84%,三北工程的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生态屏障作用发挥显著。重点区域生态面貌持续好转。十年来,三北工程持续不懈开展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完成防风固沙林保存面积148.85万公顷,水土保持林保存面积128.04万公顷,累计实现三北地区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61%以上水土流失面积有效控制,风沙区和水土流失区生态发生显著变化;农牧防护能力不断增强。十年来持续开展农田牧场防护林体系建设,完成农田牧场防护林保存面积24.61万公顷,累计实现45%以上农田林网化,农田牧场得到有效庇护,防护效应使工程区累计增加粮食产量4.23亿吨,年均增产1058万吨,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生态保障;林草固碳能力全面提升。40多年累计增加森林生物量固碳量、林下土壤固碳量和生态效应固碳量合计23亿吨左右,年均固碳量约为0.58亿吨,相当于年均固定二氧化碳2.13亿吨。40年间三北防护林固定二氧化碳量可抵减同期(1980—2015年)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23%。工程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碳储量不断提升。

生态富民成效日益彰显。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十年来,三北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完成经果林保存面积26.06万公顷,打造出河北板栗、陕西苹果、宁夏枸杞等一大批特色林果业基地,年产干鲜果品近340.0万吨,年产量均超过全国产量的50%以上,年总产值达40.80亿元,成为区域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生态旅游资源持续显现。工程区依托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初步建成以森林公园网络为骨架,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取得了巨大发展。据统计,三北地区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3.8亿人次左右,旅游直接收入约480亿元;助力脱贫攻坚效果突出。工程建设坚持兴林与富民协调发展,将工程建设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使特色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效提升了林业特色产业价值和效益。据统计,三北工程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亿多人,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坚持把工程建设同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通过绿化美化,增加城乡绿量、优化城乡森林景观、提升城乡生态品位,建成了绿色、优美、宜人的人居生态空间,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据统计,三北工程区人均森林面积已达0.26公顷。三北工程将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提升了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在同风沙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为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树立起不朽丰碑。十年来,国际组织官员、外国驻华使节和各国专家多次考察三北工程,对工程建设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外国媒体多次报道三北工程,称赞三北工程是“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壮举”。2018年,三北工程荣获“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中国绿色碳汇网

山西省右玉县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 景慎好摄

工程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十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林业草原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三北工程不断创新完善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理念、发展方式、组织形式等发生深刻变化,工程治理手段持续优化,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提高。

工程建设迈向规模化治理新征程。按照突出重点、科学布局、规模治理的原则,以防风固沙和水土流失治理为主攻方向,启动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各地因地制宜,以年均10万—20万亩的速度持续推进基地建设,进度普遍快于一般工程建设区,且造林质量优于工程一般造林,工程建设呈现出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强劲发展势头。2017年,召开三北五期工程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现场会。百万亩基地建设在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沙地和黄土高原等地,建成了一批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防护林基地,工程区植被恢复速度加快,生态面貌持续改观。

防沙治沙进入“精准施策”新阶段。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的原则,以治沙造林种草、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标,开展精准治沙试点县建设,推行“六精准”治沙模式,带动防沙治沙工作逐步走上精细化、高质量发展轨道。各地因地制宜、分区施策,针对不同地区的沙化特点和治理难易程度,采取不同治理措施,恢复林草植被、遏制风沙危害。2017年,召开三北工程精准治沙和灌木平茬复壮试点工作现场会。精准治沙重点县建设与保护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助力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防沙治沙工作逐步实现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

水土流失治理迈出综合治理新步伐。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先行先试的原则,坚持以山系、流域治理为基本单元,以探索不同类型综合治理模式为重点,启动实施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2014年,召开三北工程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示范建设现场会。各地统筹规划、规模治理,扎实开展示范项目建设,造林质量明显提升,取得良好治理效益,项目建设呈现出标准高、质量优、效果好的良好态势。通过五年的示范项目建设,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59%,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地依托示范项目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为促进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成果巩固探索出新路径。按照轻重缓急、分类施策的原则,相继开展退化林修复和灌木平茬复壮试点,探索修复和提升防护林质量效益的途径和方法。2015年和2019年分别召开两次三北工程退化林修复改造现场会。十年来共修复改造退化林(含灌木平茬)50.39万公顷,创新了更新修复、冠下造林、伐根嫁接、平茬复壮、补造修复等多种行之有效的修复模式,建立了三北工程退化林修复技术指南、管理办法、技术规程等标准体系。三北工程退化林修复科学应对防护林生长周期规律的不利影响,突破防护林“只造不砍”的思想束缚,探索出一条提升巩固林草建设成果的新路子。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三北工程筑起绿色生态屏障,铸就不朽丰碑,已成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安琪)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