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一级巡视员郭青俊:林草碳汇是气候谈判国际履约的重要支撑
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7次缔约方会议(COP27)已落下帷幕,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仍是全球共识。
目前,全球公认的控制温室气体减少的方式有减排和固碳两种,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是固碳的主要方式。近年来,我国林草系统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撑起了林草增汇减排的“半边天”。
林草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发展林草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做出了哪些努力?如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就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一级巡视员郭青俊。郭青俊表示,林草碳汇是国际履约的重要支撑,国家林草局历来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家林草局调整充实林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专班,成立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国家林草局碳汇研究院。
(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一级巡视员郭青俊)
林草碳汇对国家碳中和贡献超60%
《21世纪》:“双碳”目标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国家林草局如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郭青俊:“双碳”目标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来,国家林草局党组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努力提升林草固碳和碳汇能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一是调整充实林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专班。成立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国家林草局碳汇研究院。
二是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制度修订,逐步完善林草碳汇多元化、市场化价值实现机制。
三是与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牵头编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2021—2030年)》。编制《实现2030年森林蓄积量目标实施方案》《林业和草原碳汇行动方案(2021—2030年)》,明确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的实施路径。
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林草碳汇巩固提升、计量监测、增汇减排关键技术研发、宣传培训、林草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制度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交流合作,持之以恒做好林草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林草力量。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改善环境、吸收二氧化碳等重要功能,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森林的碳汇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此外,根据我们2021年的测算结果,2020年全国林草碳汇量为12亿吨以上二氧化碳,林草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年碳排放量100亿吨左右,落实“双碳”目标,主要靠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减排”为主。据专家估测,到2060年,全国碳排放可能在25亿吨左右,林草碳汇达到15-18亿吨左右,对国家碳中和贡献在60%以上。要实现碳中和,林草碳汇不可替代,是国家实现碳中和的“压舱石”。
《21世纪》: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林草局在林草领域开展了哪些工作?主要任务及挑战是什么?
郭青俊: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度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和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名单,围绕林业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的重点领域和短板弱项,选择碳汇提升与开发潜力大、支撑能力强的市(县),启动林业碳汇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林业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的经营模式和技术路径、碳汇计量、项目开发、市场交易、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林业碳汇价值实现的政策制度、技术标准和实践路径。同时,开展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建设工作。
林业碳汇试点建设项目的主要任务包括探索林业碳汇巩固提升经营模式和关键技术,挖掘增汇潜力;完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提高森林碳汇计量能力;探索区域林业碳汇补偿机制,建立基于林业碳汇贡献的精准补偿;探索创新森林碳汇交易模式,破解交易难题;探索金融支持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方式;探索建立国有林场碳账户,精准计量核算区域内森林碳汇;探索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经营开发机制。
主要挑战即《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尚未出台,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缺乏政策支撑;基于林业碳汇价值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技术基础目前还比较薄弱。2022年8月,国家林草局印发了关于防范林草碳汇项目开发风险的通知。
六个方面巩固提升碳汇能力
《21世纪》: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的重大任务,部署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国家林草局在巩固提升碳汇能力上有哪些部署?
郭青俊:国家林草局扎实开展林业和草原碳汇行动,持续巩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重点在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扩大林草面积,提升碳汇增量。认真落实“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绿化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一批区域性系统治理示范项目。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积极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乡村绿化美化,多形式多途径推动增绿增汇,增绿的过程实际也是增汇的过程。
二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碳汇能力。推进森林科学经营,积极开展森林抚育,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调整优化林分结构,提高长寿命树种和高效固碳树种的比例。科学实施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提高林草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三是全面加强资源保护,减少碳库损失。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各类自然保护地固碳能力。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类林草资源,严厉打击毁林、毁草、毁湿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严禁擅自改变林地、草地、湿地用途和性质,减少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土地破坏等活动导致的碳排放。同时,全面加强森林草原防火,组织实施好病虫害防治,特别是松材线虫病防治危害也非常严重,通过防火防虫,努力减少因火灾病虫害损失造成林草资源的损失,进而减少林草资源的碳排放。
四是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和木竹替代,实现生物减排固碳。因地制宜开展能源林培育,加强现有低产低效能源林改造。稳步提高能源林建设规模和指标,加强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和科技攻关。积极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推进优质木竹资源定向培育与利用,提高生物固碳效率。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优先推广使用木结构和木竹建材,减少因生产使用钢材水泥等高排放建材造成的碳排放。
五是完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开展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建立全国林草碳汇数据库。开展林草助力碳中和战略研究,组织开发林草碳汇关键技术,充分发挥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特殊作用。
六是探索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林草碳汇交易。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鼓励充分利用林草碳汇实施碳排放权抵消机制。探索建立林草碳汇减排交易平台,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林草碳汇减排行动,助力重点区域、大型活动组织者、自愿减排企业、社会公众等利用林草碳汇实现碳中和,逐步完善林草碳汇多元化、市场化价值实现机制。
林草碳汇是国际履约的重要支撑
《21世纪》:目前全国林业和草原碳汇计量监测工作整体概况如何?我国碳汇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郭青俊:针对全国林业和草原碳汇计量监测工作整体概况,国家林草局在林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起步早,基础好,早在2009年就启动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建设,在全国系统布设16393个16平方千米(4千米×4千米)的碳汇监测样地。结合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41.5万个固定调查样地,先后三次完成全国碳汇计量分析,测算了2013年、2016年和2020年全国林地、草地、湿地的碳储量和碳汇量。我局已累计向UNFCCC报送了3次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和5次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林业清单)。目前,全国林业和草原碳汇计量监测工作已纳入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并产出了2021年林草年度碳汇量数据。
《21世纪》:碳市场、碳交易离不开碳汇产品,当前我国碳汇产品的测量和核算发展情况如何?在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郭青俊:国际上,《巴黎协定》关于国际碳交易机制还未建立。国内,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线上交易刚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尚在修订,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林草碳汇项目方法学需要重新修订和完善。关于碳汇项目交易的相关政策制度机制,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推进。
此外,我国目前森林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因为我们每年有新的人工造林,以中幼岭林为主,天然林保护工程减少了采伐,但随着可造林地面积减少,成过熟林增多,不采取有力措施,我们的碳汇能力也有可能下降,为了国家碳中和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巩固和提升森林碳汇能力。
2022年,张守攻院士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林草助力碳中和战略研究”项目,继续对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四大生态系统碳储碳汇开展进一步研究。希望各省(市、区)加大研究力度,为林草碳汇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21世纪》: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有关我国涉林议题谈判和履约情况进展如何?国家林草局在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做出了哪些努力?国际涉林气候谈判对我国林业发展的影响如何?
郭青俊:生态环境部牵头承担国家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工作,与有关部门共同牵头组织参加国际谈判和相关国际会议,提出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总体政策和方案建议及答复口径,组织和参与气候变化双多边磋商。其中,我局一直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派员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完成承担的相关议题任务。
林草碳汇是国际履约的重要支撑,2003年,国家林业局成立了碳汇办,并逐步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07年,国务院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林草局是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下设的协调联络办公室7家副主任单位之一。我局已参与编制了3次国家信息通报和5次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第四次国家信息通报和第三次两年更新报编制工作。
多年来,国家林草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林草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并狠抓落实。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相关国际组织的谈判和研讨交流,积极主动发声,维护国家利益。建立了符合国际规则的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为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夯实技术基础。
2021年,国家林草局组建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专班,组织编制《林业和草原碳汇行动方案(2021-2030年)》《实现2030年森林蓄积量目标实施方案》,探索推进林草碳汇交易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并与有关企业共同研发推进碳中和林建设。
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21世纪》:作为助推“减碳”的重要因素,生物质能源的利用也受到市场的关注,当前我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处于什么阶段?下一步国家林草局有哪些部署?
郭青俊: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近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按照国家总体发展思路,坚持问题导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探索创新,扎实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全面提速,呈现多点开花、规模化推进的良好态势,生物质能源应用日趋成熟。
目前,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呈现多元化、分布式发展模式,包括生物质成型燃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多联产、生物质能供热等能源技术与产品,初步建立和形成了我国的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体系。我国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呈现出全面加速的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产业化。林业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技术设备日益成熟,产业链趋于完善,生产和应用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基本实现了产业化。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1%,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808万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的4.6%,累计装机达3798万千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4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8%,生物质发电量1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6%。
2022年2月10日,国家林草局印发了《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将林业生物质能源列为“十四五”时期林草产业发展的12项重点领域之一,并提出“十四五”时期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四项主要任务。一是要因地制宜开展能源林培育,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和能源林基地;二是开展高效能源林培育、高效转化、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三是要大力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鼓励发展生物质供热、生物质多联产、生物质发电;四是推进林业“三剩物”、废弃木质材料等能源化利用。《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含热电联产)新增装机500万千瓦,生物质成型燃料利用量达3000万吨。此外,《规划》还将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作为创新发展林草碳汇的重要手段之一。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