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校园建设
近日,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构建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校园建设。
作为教育公共机构,高校一般存在人员密集、校区分散、用能种类多等特点,已经成为重要的能源消耗单位。在国家绿色转型发展和“双碳”战略双重驱动下,高校开展能源管理具有多重价值。一是节能降碳价值,比如通过精细化节能管理,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二是教育实现价值,比如在正式课程中传授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理念。三是区域示范价值,通过高校科研带动,让高校成为城市绿色转型的先锋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关键动力,赋能区域绿色发展,提升教育服务的社会贡献力。如何调动学校系统尤其是高等院校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已经成为推进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
日本高校能源管理值得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资源能源匮乏型国家,日本一贯坚持能源集约化管理与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日本的高校尤其关注硬件设施的能源消耗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议题。其做法值得参考和借鉴。
以大阪大学为例,这是日本在读学生人数最多的国立研究型大学,包括10余个学部、3万余名师生人数,能源需求量较大。大学采取能源分类管理系统,持续优化校园能源、碳排放与环境的关系。根据校园内每栋建筑的能源使用特点,将建筑设施分为三类,并分别制定能源日常使用计划,利用有效的能源使用策略,对设施进行能耗评估。同时,通过“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过程控制法,结合可再生能源资源,实现了能源管理的动态平衡,优化了成本效益。
大阪大学同时开设了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生项目。课程由三部分构成:以知识和概念为主的基础性课程,以体验和技能培养为主的实践性课程,以及通过跨学科手段探究现实中复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硕士论文研究。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不仅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提供了多视角思考可持续性议题的可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并实践可持续性的核心原则。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通过课程,更好地交流了对可持续性的跨学科理解,有利于开展创新化研究。总之,课程推动了可持续性理念在大学师生中的传播,使它真正成为一门跨专业跨领域的学科。
此外,为响应日本节能法,学校自2014年开始,用日语和英语同时发布低碳校园政策。政策设定了明确的管理目标,动员学生和教职工共同参与,提升对低碳校园的认知,促进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此外,学校每年举办两次节能促进会,各部门分管人员参会,以促进信息共享。通过以上能源管理策略与措施,大阪大学2015年较2010年单位面积能耗降低了22%。同时,大学开展了一系列校园节能与保护行动,包括教育研究和行为改变,倡导大学作为重要的能源消费机构,面对自然灾难和社会挑战,有责任开展可持续行动,成为区域创新的先锋。
促进我国高校能源管理的建议
结合日本高校能源管理实践经验,笔者建议,我国高校可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1+3”路径策略:“1”即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愿景与使命;“3”即管理运营、教学研究和联结社会三个维度:
一是管理运营。建设可持续大学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学实验室等积极配合,信息共享、协同努力。可采用能源分类管理和过程控制,包含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4个战略管理步骤。具体实施上,基于校园能源与碳排放盘查,高校能源管理需要重新审视绿色低碳转型的价值,制定低碳转型路线图,建立信息化能源与碳排放管理系统,将能源使用与碳排放可视化。加快推动学校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学校建设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比如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学校建筑屋顶光伏行动,推动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发展。
二是教学研究。教学是大学存在的重要基石,因此,大学首先应重视通过课程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向可持续方向转变。爱因斯坦曾提出,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思维去解决问题。传统的单一学科无法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有效地融入相关学科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键。要通过教学研究和课程培训以及组织学生活动等,有效加强正式课程中传授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以及节能减排的理念。
三是联结社会。发展可持续大学需要更好地利用国家政策,与所在地城市的社区以及相关方合作,助力解决城市在绿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促进区域绿色转型。建设绿色低碳学校过程中产生和应用的技术成果,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开展社区互动,融入区域“双碳”绿色转型,实现产学研一体,引领科研技术创新,为绿色低碳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尤其是人才建设与技术支持。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