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保护好桂林山水,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桂林山水甲天下”。党的二十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桂林要吃好‘山水饭’。”“保护好桂林山水就是对国家对民族最大的贡献,这就是你们的‘国之大者’。”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和重要指示,让桂林人民特别感动、深受鼓舞、充满信心。新时代新征程,桂林市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倍加珍惜发展机遇,切实扛起使命担当,坚决保护好桂林山水,凝心聚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努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迈出新步伐。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引导产业布局、倒逼结构转型,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把“绿水青山”的“美丽颜值”有效转化成为“金山银山”的“丰厚价值”。持续重点推进漓江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工程,打出“补水、治水、引水”组合拳,重点实施海绵城市、漓江(城市段)排污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工程,修复漓江洲岛生态。打出系列组合拳防控大气污染,实施安装废气处理设施、在线监控、无组织排放管理、自动监控数据半月排名、达标排放的砖厂治理“五步走”战略;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完成全市“散乱污”企业整改工作;颁布《桂林市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不断深化移动源污染防治监管工作。经过常抓不懈的努力,桂林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居广西前列,森林覆盖率71.97%,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保持全国前三,漓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如今的漓江,呈现出一幅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

我们深刻认识到,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桂林最亮丽的底色和最殷实的家底,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就是保护桂林的发展优势,就是对国家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责任。接下来,我们要逐步发展大公园、大景区,优化城旅一体的景观体系,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要求,围绕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有序扩大一批标志性景区免费开放,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引进一批世界级市场主体,努力建成经济发达、城乡繁荣、社会文明、生态良好、城市宜居、人民幸福的世界级旅游城市。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桂林把保护环境作为重大民生民心工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决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有机统一,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围绕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还景于民是第一步,今年桂林将标志性景观——象山公园实行全面免费开放。为了让漓江沿岸群众共享保护漓江成果,创新漓江旅游票制改革,漓江流域排筏开展“限量化、公司化”专项治理,当地的村民成为筏工,持证上岗,定期领工资,生活得到了保障。在探索建立漓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沿岸村庄综合治理、深化文化康养旅游产业融合等方面下足功夫,以漓江百里生态旅游示范带为引领,辐射带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全市旅游业实现从景点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升级,从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升级,从传统产业向文旅融合升级。沿岸村民在发展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收入逐步增加,日子越过越好,形成了“全景旅游、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共享”的发展新局面。

我们要突出以人民期盼为中心、以综合治理为重点、以科技手段为依托,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最大程度地保住桂林山水的原真性、完整性、可持续性,把漓江打造成为国内江河综合治理的典范和世界级生态环境保护的样板,绘就好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和能力

改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根本动力。桂林着力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桂林特色的“保护漓江、改善生态、发展经济、惠及民生”的改革创新经验成果。建立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利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部门联动、高位推进的领导机制。市级成立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由市委书记、市长分别兼任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漓江风景名胜区10个县(区)相应成立管理机构,实行市、县(区)“双重管理”机制,彻底改变几十年来漓江管理“九龙治水”的局面。严格实施《桂林市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例》,积极推动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建设全线退距300米。把生态保护纳入公安系统,率先在全国建立市、县、乡、村公安机关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执法体系。持续推进漓江(城市段)支流“四乱一脏”治理,漓江干流治乱、治水、治山、治本“四治”工程全面完成。率先在全区编制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建立漓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机制,启动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方联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从今年开始,每年编制漓江保护绿皮书,公布生态指标,主动接受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们要持续推进漓江管理体制创新,通过开展漓江生态保护和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漓江全流域生态保护和品牌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倡导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低碳城市建设,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更好地守护好漓江的绿水青山和生态环境。

坚持全民参与

加快形成多元治理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形成崇尚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桂林将每年4月25日定为“漓江保护日”,通过开展漓江保护成果展、保护管理巡航、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服务公益行动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活动,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增强全市人民对于科学保护漓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围绕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工作思路,加强党员干部对漓江保护政策的学习力度,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支部结对共建模式,加强各党组织交流,促进优势互补,全力营造“党建红”引领“漓江美”氛围。成立漓江保护环保志愿队伍,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围绕“守护漓江”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接地气、惠民生志愿服务活动,推动保护漓江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常态化,营造全民共同参与、全社会共同治理的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紧紧握住生态“接力棒”,是桂林在过去、现在、未来不变的行动。我们要持续扩大义务保护漓江队伍的影响力,引导公众将生态环保意识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愿,让越来越多的桂林人加入义务保护漓江的队伍中,将守护漓江、守护桂林山水转化为桂林儿女的一致自觉行动,不断凝聚全社会科学保护漓江的强大力量。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我们将坚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桂林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转化为抓落实促发展的实际行动,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的更高台阶。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全力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全力呵护好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这一块宝地,让漓江这一人间美景永葆清澈、永续流淌,将桂林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典范。

(作者系中共桂林市委书记)

来源:《党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