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始终坚持把保护哈尼梯田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工作,州、县合力,久久为功,守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护住了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为红河哈尼梯田这个活态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创新之路。

image.png

哈尼梯田

文旅融合

点亮传承发展新路径

千百年白驹过隙间,传统古朴的哈尼村落——元阳县新街镇爱春村委会阿者科村民小组至今原貌依旧。村里60余栋茅草屋顶的蘑菇房,被专家们认为是元阳县保存最为完好的哈尼族建筑群,每到旅游旺季,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热闹非凡。

image.png

阿者科蘑菇房

然而,美丽的贫困曾长期困扰着阿者科村。2018年,阿者科人均年收入仅2785元。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有的人家搬离村子不再回来,村落空心化趋势严重,阿者科的梯田、村寨等传统风貌面临消失的危险。

这一年,红河州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团队合作,编制并实施了阿者科计划。该计划强调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对梯田的种植维护,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旅游开发模式,让村民在收获旅游分红的同时能够自发保护传统村落,达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这次又领到2600元,加上之前的,一共有1.4万多元分红到账了。在阿者科村第6次旅游发展分红大会上,土生土长的阿者科村村民高美华喜不自禁。除了家里的田、蘑菇房能参与分红外,高美华还被招聘到村旅游公司上班,每月能拿2000多元工资。

image.png

梯田、村落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

如今的阿者科村还在不断拓展旅游资源,优化旅游项目,推出了自然野趣、传统工艺、哈尼文化三大主题性体验产品,让游客充分体验和分享丰富的梯田文化。哈尼人世代守护的绿水青山正转化为名副其实的幸福靠山

梯田三宝

敲开乡村振兴致富门

时间不仅雕琢出哈尼梯田这一绝世之作,还给予了梯田丰厚的馈赠——红米、生态鸭、生态鱼,堪称梯田三宝

为了加快提升哈尼梯田的经济价值,破解群众增收致富难题,红河州大力推广哈尼族传统的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使传统农业单一的水稻收益转变为水稻(红米)、梯田鱼及泥鳅、梯田鸭及鸭蛋的综合收益,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种植生产经营模式,让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真正惠泽当地居民。

一批龙头企业相继培育发展起来。2018年,元阳县呼山众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示范区。公司投资兴建鱼种育苗中心,从国家淡水中心引进高品质种鱼,孵化出鱼苗后提供给农户养殖;并选择拥有百年以上基因的红米老品种,交给农民进行种植,成鱼和红米由公司保底收购,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红河县宝华镇嘎他村委会素有养殖鸭子的传统。村民郭武六从小小鸭蛋看到商机,发起成立养鸭专业合作社,注册品牌,实行分头喂养统一销售,让家乡的红心鸭蛋走向广阔市场。目前,合作农户已达205户,养鸭规模2.2万只。原来不值钱的嘎他鸭蛋现在卖到每枚3元以上。

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已经在元阳、红河、金平、绿春4县广泛施行。与哈尼梯田农产品配套的产业链也得到进一步延伸,梯田红米、梯田鱼、梯田鸭蛋等稻鱼鸭综合种养相关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哈尼梯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田

古韵新声

唱响新时代田园牧歌

栽秧的季节来了,得浸泡种子,等到撒秧的时候,要让秧苗长得好好的……”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委会切龙中寨村民小组村民、红河州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车志雄正带着孩子们学唱哈尼古歌《栽秧山歌》,吟唱的声音由远及近,仿佛从遥远的层层梯田传来。

2006年,哈尼多声部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车志雄却喜忧参半,随着城乡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外来文化的融入,不会唱哈尼古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传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那时起,车志雄开始琢磨如何传承哈尼古歌。20193月,他发了个朋友圈,愿意免费教授孩子们学习哈尼古歌,并为外村来学习的孩子免费提供食宿,为哈尼古歌的传承创造了条件。

古歌留住的是文化的根,守住的是民族的魂。多年来,红河州不断制定完善持续推动哈尼古歌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方案,推进哈尼古歌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组织开展原汁原味的哈尼古歌展演和传唱活动,进行传承培训等,不断培养传承保护人才、完善传承基地建设。

目前,红河州拥有各级各类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352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5人、省级传承人12人、州级传承人48人、县级传承人287人。

哈尼古歌与哈尼梯田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久久回荡,诉说着千年的灿烂过往,谱写着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来源:关注森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