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美了生态 鼓了钱袋
初冬时节,走进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7300多亩的山林,依旧郁郁葱葱。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曾半年内三次到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并亲手种下三棵杉树。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绿色生态理念,这始终成为周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科学指引。
“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2年10月20日,在“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宁德市金牌宣讲员黄娟娟正饱含热情地与七步镇党员干部群众、学生共学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持之以恒复垦荒山、植树造林,让后洋绿意盎然。现在,后洋越变越美,村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过越红火。”年过九旬的黄振芳激动地说。
绿满荒山
30多年前,后洋村处处荒山,生态环境差,村民生活拮据。
荒山不绿难致富。1983年,年逾半百的黄振芳毅然贷款8万元,带领全家创办家庭林场,开垦荒山50亩。
50亩、500亩、1000亩……短短3年,黄振芳和家人造林1207亩,并在速生林下套种马铃薯、魔芋、茶等经济作物,采取“以短养长”的方式,解决造林资金短缺难题,成为当时宁德地区唯一的全省造林大户。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曾半年内三次到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并亲手种下三棵杉树。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
1989年,黄振芳和其他7位农民代表一起被邀请到宁德地区行署会议室,坐上主席台,为地直机关干部作改革十年的形势报告。“山鸡飞上凤凰台”,农民给干部作形势报告,一时在宁德传为佳话。
在黄振芳的带动下,后洋村掀起了造林热,林地面积很快扩增到7307亩。生态好了,后洋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6年被列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示范点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先后筹资1000多万元,完成2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不砍树,也能富!”后洋村党支部书记张妙香说。2022年,周宁县为县域范围内拥有碳汇资源的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主体、小微企业等,量身打造专属碳汇金融产品“碳汇贷”。后洋村成为首个“买碳翁”,以林木资源折成碳汇价,成功贷款10万元“碳汇贷”,享受生态红利。
林下生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多年实践,后洋村生态之路越走越宽。
“好生态就是我们最大财富。”张妙香说,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后洋村深耕“黄振芳家庭林场”,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产业,开辟“荒山变绿地,绿地变经济”的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新路径。2017年,后洋村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贫瘠洼地”跃升成为乡村振兴绿色高地。
“我在林下养蜂150多箱,年产蜂蜜1000多公斤,年收入可达10余万元。”村民黄传融说,2016年,他返乡发展林下经济,联合20多位村民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林下种植中草药、晚熟葡萄、猕猴桃等,接力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生态引客聚财,和谐牧业、三杉花卉等农业公司纷纷来到后洋村,村民变身上班族,绿水青山成了家门口的“绿色银行”。
“现在在三杉花卉公司负责分割组培苗,家门口上班,月收入3000元,幸福日子就得这么过。”后洋村村民李慧娟说。
生态美,百姓富。后洋村成立三库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以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多元化要素入股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全村发展草珊瑚、彩色水稻100多亩,实现“股东”户均增收2000元,鼓起农民钱袋子。
2021年7月,全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在周宁县“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黄振芳家庭林场)授牌成立。该实践基地聚焦“三库”理念、讲述“三库”故事,打造“黄振芳”文化品牌。后洋村借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餐饮民宿、康养研学等新产业新业态。
从黄精、金线莲到高山冷凉花卉,从餐饮、民宿到研学,后洋村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2021年,后洋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5.9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碳库增收
30多年来,周宁在“三库”绿色生态理念的指引下,展开了一场植树造林的接力跑,全县林地面积新增4.4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2.8%增长到67.5%,获得“福建省森林县城”“福建省园林县城”等荣誉。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周宁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周宁样板”,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怀揣着碳库“绿色银行”,后洋村的绿色发展故事仍在续写。“村里的林木资源可折算成碳汇价,质押担保贷款,这可是新鲜事,更是好事。”2022年,张妙香和周宁农信社签订贷款合同,成功贷到首笔林业碳汇贷款。
“依托森林‘碳库’,享受生态红利。我们用这笔贷款继续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森林旅游,把‘水库’‘粮库’保护好,把这‘碳库’经营好,成为真正的‘钱库’。”张妙香说。据悉,目前周宁已有9家合作社共计获得“碳汇贷”136万元。
近年来,周宁县积极推进林业碳汇工作,国有林场一期减排量成功在福建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成为全市首个实现成功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目前已累计成交13.6万吨,实现交易收入138.3万元,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富”的新路子。
“认真聆听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坚定了我们的生态发展之路,我们信心满满、干劲十足。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提升绿色生态价值,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走好生态富民之路。”张妙香说。
如今,森林已经成为周宁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周宁县培育黄振芳式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00多家,涌现出后洋、紫竹等一批林下产业引领农民增收的典型示范村,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2021年,周宁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30元,增长12.0%。
周宁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周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700多亩,年产值达1.25亿元;利用林地9000多亩发展林下经济,总产值约3.1亿元。2022年,周宁县还成功申报福建省林下经济重点县。
来源:关注森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