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专访四川省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

北纬30度,中国西南角,源源不断的雪水汇成岷江,滋润了天府之国千年的繁华。如今,古老的成都有了自己的新名片: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雪山下,公园中,生态基础的夯实如何让成都迈向世界级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记者专访了四川省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

image.png

雪山星空,2000万成都人的诗意栖居

在成都,有一群追峰人,他们是一群热衷于拍摄雪山的摄影爱好者。近年来,追峰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微信群在成都遥望雪山也越来越热闹。

在成都,还有一群追星族三岔湖、龙泉山约王顶、四川省天文科普学会川南天文台,每次有流星雨,我都去凑凑热闹。”“追星族的成员不只有天文爱好者,普通市民的观星热情同样很高。

拍雪山、追星星,这些都是成都空气质量变好、能见度提升的直接体现。张军说。

2022年,成都空气质量PM2.5浓度从2013年的97微克/立方米降至38.8微克/立方米,全面消除了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成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大气十条,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张军说:通过实施空气质量达标规划,迭代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措施,分年度实施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持续推进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和蓝天保卫战冬季战役,蓝天白云常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2022年,成都将深化协同转型和减污降碳贯穿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上线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打造线上线下60余个碳积分场景,用户人数超过120万人,审核碳减排量11万余吨。张军介绍。

建圈强链,助力地区高质量发展

走进成都市温江区岷江村,白墙黛瓦、鹭鸟翩飞、流水潺潺。近几年,岷江村通过加快村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村庄环境大变样,草坪音乐节、野奢酒店、露营地应有尽有,乡村生态游持续火热,村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image.png

在成都,像岷江村这样的行政村有31个,涉及9个区(市)县。“2022年,成都市持续推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业企业治污减排、农业农村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等六大行动26条措施,地表水市控及以上断面优良水体比例100%,水质总体呈优,无—Ⅴ类、劣类水质断面。张军告诉记者。

治污攻坚战场连连告捷,高质量发展也稳步推进。

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落户双流区、亿纬锂能加码经开区、蜂巢能源牵手东部新区……产业建圈强链正源源不断为成都提供加速动力。

产业建圈强链,即聚焦重点产业链,畅通上下游、整合左右岸,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我们积极抢抓产业升级变革机遇,在大力推动12个产业生态圈和22条产业链建圈强链的态势下,主动靠前,牵头推动碳中和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和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紧紧围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狠抓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张军说。

目前,成都绿色转型步伐加快,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获批启用,光伏、氢能、锂电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已突破了2500亿元。同时,深化环保放管服改革,制定实施环评审批、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报告表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7个工作日。

对照目标,全力以赴守护市民幸福感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依然面临着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污染问题仍然突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还需持续巩固提升。张军说。

对照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奋斗目标,成都对2023年的重点工作已有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切实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中央、省移交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敢于翻旧账”“清底数,把生态环境领域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处置在源头。

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移动源、工业源和城市面源治污减排力度,注重区域协同,联合成都平原经济区其他城市,加强空气质量联合会商,及时启动预警管控。

以阳化河、斜江河未达标断面为重点,实施好限期达标攻坚行动,确保国控红日大桥、省控兰家桥、市控斜江河断面水质达标,继续推动完成3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

探索构建三线一单+区域环评+建设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监管执法+督查问责制度体系,推进固定污染源数据平台2.0建设,让排污许可制在企业管理端切实落地……

从村头到桥下,从湖畔到山间,推窗见绿景、阳台望雪山、朋友圈晒日出是每个成都人幸福感的来源。

成都将以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融入市民群众生活,持续刷新公园城市的发展底色。张军说。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