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因地制宜保护生物多样性,成效日益显著

保山市地处著名的横断山脉南段高山峡谷区,高黎贡山、怒山南延于境内,澜沧江、怒江、龙川江(伊洛瓦底江支流)穿境而过,境内山川相间,沟壑纵横,山高谷深,同时拥有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的气候类型。优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保山景观多样性、生物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显著特点,是中国的白眉长臂猿之乡、中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五星级观鸟圣地。

image.png

保山百花岭:观鸟产业助力生态保护

百花岭当地村民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起了观鸟产业,每年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摄影爱好者走进百花岭。

据腾国周介绍:1995年成立中国第一个农民创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结合实际情况发展混农林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保护鸟类的难题,让村民从猎鸟人变身护鸟人,从伐木者变身护林员。自然生态系统得到良性循环。从1989年传统的野拍模式发展至今天的科学鸟塘,观鸟产业不仅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而且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使生态保护成果能够惠及大众、全民共享。

赧亢管护站:建设生物走廊带,连通生物通道

据丁家团介绍:保护区实施了走廊带保护模式,促进保护区的连通性和物种交流。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建设了生物走廊带,连通了保护区之间的生物通道。通过退出草果等林下种植活动,减少和降低人为干扰,恢复林下生物多样性;开展生态修复,实施高黎贡白眉长臂猿重点区域栖息地恢复试点项目,种植部分长臂猿喜好的食物树种,补充食物资源,恢复和改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栖息地质量和通道的联通性。生物走廊带的建立有效解决了自然保护区片段化、破碎化的问题,为两个保护区之间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基因交流的通道。

image.png

高黎贡山自然公园:近地保护促进极小种群保护

据李贵祥介绍:分局实施近地保护模式,促进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开展了大树杜鹃、长蕊木兰、保山茜、滇桐等52种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引种繁育、回归种植等近地保护工作,为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的有效保护探索了一种全新模式。

2013年以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承担了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高黎贡山主要珍稀濒危树种近地保护技术研究项目,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合作,在赧亢管护站建立实验示范区500亩,建成苗木栽培实验林80亩。开展珍稀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对部分珍稀植物进行保育技术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包括长蕊木兰、大树杜鹃、保山茜、云南榧树等物种的繁育、栽培技术,并且回归试验成功。2013年至今,高黎贡山主要珍稀濒危树种近地保护技术研究项目已繁育长蕊木兰3.5万株,回归种植300亩;保山茜2.5万株,回归种植150亩。

腾冲林家铺子:跨境保护机制筑牢边境屏障

林家铺至高黎贡山山脊的南斋公房(海拔3250米)分布有7个植被类型,是高黎贡山植被垂直带谱自然景观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极为富集。

据黄湘元介绍,高黎贡山保护区腾冲段接壤缅甸,是物种丰富且极易发生跨境盗猎的地区,通过与缅甸政府加强沟通,中缅双方联防联控;项目援助,提升森林防火能力;双语宣传,提升边民保护意识;武装逼护,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等方式,筑牢边境屏障,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为加强大树杜鹃极小种群的拯救保护,林家铺子开展大树杜鹃近地保护项目,实施回归种植280株,目前长势良好。

腾冲北海湿地:湿地恢复让候鸟变留鸟

据管护局张蔚介绍,自腾冲北海湿地实施实施湿地恢复工程以来,湿地水位提升了1.8m,北海湿地面积由原807亩扩大至3400余亩,植被恢复1800亩,野生动植物数量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鸟类生境、栖息地得到改善,湿地蓄水调控能力、净化水质功能得到恢复。北海湿地内国家II级保护植物莼菜分布区域从原来的3亩扩大到1000余亩,鱼类从2008年的6种增至目前的13种,水鸟数量从2016年同步调查的11343只增加到2022年的713050只,其中2021年首次发现斑头雁、棉凫、灰雁以及国家I级保护动物、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2022年首次发现凤头潜鸭、红头潜鸭、须浮鸥以及国家级保护动物鸳鸯,2023年首次发现国家级保护动物鹗、靴隼雕、棕背田鸡等并监测到青头潜鸭雌雄各1只。

据管护局康都介绍,因湿地保护成效显著,部分候鸟停留时间明显增长,甚至变为留鸟。截至目前,腾冲北海湿地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222种,其中不乏有近年发现新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濒危野生动物青头潜鸭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棉凫、鸳鸯、鹗、靴隼雕、棕背田鸡等等。

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示类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既说明保护区内食物充足、栖息地良好,也反映出这里生态保护效果明显,北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龙陵小黑山:多样物种、多种保护

龙陵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属世界生物圈的高黎贡山南延部分,辖区总面积为5805公顷土地。这里是高黎贡山与滇西南各自然保护区之间动植物物种基因交流的黄金联结纽带,更是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缝合线

围绕多样物种、多种保护的思路,推进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以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为抓手,层层压实专管员和护林员管护责任,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目前,已知该保护区的维管束植物物种达2621种,脊椎动物物种达552种,分别比2006年前增长了5.1%18.2%消失”83年的顺宁小檗、已经消失40多年的中华鬣羚再次出现在保护区内。2020年以来,龙陵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共发现的新物种2种和龙陵县域新记录物种已达24种。

image.png

  近年来,保山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生态修复、实施生态惠民、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等工作,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效益价值不断显现,生物生态安全得到了有效巩固。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这里各民族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优良传统文化习俗,进退之间,人与自然臻于和谐。高黎贡山犹如一张持续增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名片,青山碧波荡漾候鸟至,生态美景入画来。

来源:关注森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