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苍南: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近年来,浙江省苍南县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努力构建统一规范高效,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兼具苍南特色、符合苍南实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目前,全县自然保护地共有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公园2个,省级自然公园2个,总面积为18248.67公顷,约占全县县域面积16.91%,有效保护全县重要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以及自然遗迹。因自然保护地成效突出,苍南县林业局荣获2022年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突出集体、全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等荣誉。
一、整合优化,构建自然保护“新体系”。苍南县依山傍水,自然保护地类型丰富、功能多样,但也存在着范围重叠交叉、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作为全省首批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试点,苍南县抢抓机遇、先行先试,面对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组建工作专班,对保护地基础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并据此制定保护地规划和评估方案,确定生态保护工作重点,形成了《苍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 今年以来,该县以该预案成果为“底图”,充分衔接“三区三线”划定和2022年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工作成果,坚持既遵循生态保护优先,又兼顾地方发展的原则,按照“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 一块牌子”要求,形成了《苍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建立起以自然生态保护为重点、具有苍南特色的全方位保护体系。整合优化前,苍南县保护地为4类5处,占地总面积17483.80公顷,通过分类分级、整合归并、撤销新增等方式,共调入生态空间1172.78公顷,调出矛盾冲突空间182.99公顷,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为4类4处,包括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矾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七星列岛省级海洋公园,总面积为18248.67公顷,总保护面积增加764.87公顷。通过整合优化,苍南县自然保护地范围涵盖全县所有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和所有重要物种栖息地,生态保护价值和效益明显提高,比例结构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
二、规划引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总体规划是自然保护地保护、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为了加强科学规划,苍南县以“严格保护、 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为原则,进一步对全县自然保护地的时空发展进行了科学布局,2021年以来,苍南县林业局联合规划编制单位以国家规范为依据,历经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座谈讨论和报告编制等阶段,并多次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先后编制完成《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1—2035)》《浙江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21-2035年)》《浙江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2021-2030年)》,并获省林业局批复,为苍南县自然保护地的资源保护、建设利用、游览安全、执法监察等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规划依据,也为未来10-15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该县加快推进陆域内3个自然保护地的勘界定标工作,目前已完成资料收集、分析、预处理,预设了边界点和定标点,形成了勘界定标内业工作底图,外业测量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以期进一步解决界线不明确、面积不准确等问题,形成相关方认可、边界清晰、面积准确、标识清楚、手续合法的勘界定标成果,为推动整个苍南县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三、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当前浙江省各类自然保护地内分布着大量的城镇、村庄,如何协调好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工作与民生、发展需求至关重要。苍南县桥墩镇碗窑古村则为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该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是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作为全省首批“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镇(村)”,碗窑古村在保护传统文化村落、延续千年古镇文脉的同时,着力做深文旅融合,实现旅游体验和相关配套的全面升级。以大玉苍山旅游集散中心、鹅峰书院等项目为核心的旅游综合体将住宿、购物、夜游等功能融为一体,构建“沉浸式”游玩体系;集红色民宿群、红军纪念馆、红军食堂等为一体的浙南闽北红色体验实践基地,成为红色传承的“大教室”;独具匠心的横阳支江月光经济带沿江铺陈开来,溪山画廊二期月光经济工程等项目持续扮靓城镇夜景,成为拉动客流和夜经济的强劲“助燃剂”。今年1-4月,碗窑古村共接待游客44083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00万元。
不仅如此,苍南县依托保护地带动发展,积极推动项目建设,随着各类保护地规划的批复,涉及自然保护地的项目如炎亭水产养殖基地、渔寮海洋研学教育基地、海口旅游度假村等重大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在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有效推动山区经济发展。自然保护地通过与镇区、村居之间的融合,正以其独特生态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描绘出一幅幅“共富”新图景。
来源:关注森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