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 洪雅:守护 保护 见自然
2023年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地处四川西南的洪雅,幅员面积189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2%以上,近年来,洪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构筑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坚实屏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起生态支撑。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洪雅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荣获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之一和四川省划定的1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一项项荣誉,也是洪雅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
生态修复 “稀客”常现
作为生态县,洪雅全县森林面积达20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超72%,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国家Ⅰ级标准,县域主要河流青衣江常年保持Ⅱ类水质。境内物种丰富、种群繁多、生态系统完整。
多枝霉草
良好的自然生态为动植物繁衍生长提供了可能,也让越来越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身影出现在洪雅。
今年4月,瓦屋山景区内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
2022年7月,洪雅县国有林场发现的多枝霉草,被确认为霉草科植物在四川省的首次记录。该种植物被《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2020版》评估为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等级。
2022年5月,洪雅首次拍到世界濒危物种——钳嘴鹳。
2021年8月,在瓦屋山境内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山溪鲵。
2019年5月,洪雅首次发现国家濒危珍稀保护植物——野生红花木莲。
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出现离不开洪雅生态修复的努力。
一直以来,洪雅着力实施植树造林工作,守护青山绿水。同时对湿地进行全面保护,对退化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推进生态保护与自然修复工作。
如今,全县森林面积达200余万亩,湿地总面积6399.32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37%。在茂密的森林中,“城市之肾”的湿地中,清澈的河流中,各类动植物在这处家园栖息繁衍。
目前,洪雅有植物30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8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30种,中国特有植物如珙桐、连香树等11种;有野生动物890种,其中鸟类30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
自然教育 保护宣传
洪雅地处神奇的北纬30°,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形由西南向东北高低梯次变化,形成高山、河谷、平坝等地貌,素有“七山两水一分田”之称,适宜的气候和独特的地形,也让洪雅成为许多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在诸多生长在洪雅的野生动物中,作为四川名片的大熊猫最为瞩目。作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大熊猫,其日常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在瓦屋山,充足的竹子、适宜的温度、充沛的水源为大熊猫的生长提供了天然条件。
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显示,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由原来4只增加到13只。
与此同时,洪雅开始了大熊猫栖息地“修复+保护”工作,推动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
2019年6月,眉山片区在四川省率先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确界定标试点工作,200余公里边界及功能区共埋设界碑界桩361个,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1号碑”落户瓦屋山区域。
今年4月,全省首家穿透式自然借景博物馆——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瓦屋山大熊猫博物馆正式开馆,开始了自然教育进程。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对其他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在洪雅,保护森林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洪雅便开始大规模开展荒山造林。时至今日,洪雅县已累计人工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21万亩,保存下来的天然林达到80万余亩。
与此同时,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宗旨的全国唯一的森林生态博物馆——洪雅森林生态博物馆在洪雅建成,向人们展示洪雅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同时也担当起普及自然资源保护工作“重任”。
生态保护,教育同行。现在,越来越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载体开始出现,发挥其普及保护理念,提高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功能,为洪雅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助力添彩。
来源:关注森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