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山市:种树护绿四十年
在张洪田的带领下,曾经的荒山秃岭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如今变成风景秀美的铁西森林公园。 孙云阁摄
黑龙江省东南部有一个特殊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密山市铁西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说它特殊,是因为这个保护区开创了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村级企业建设和管理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先河。
带头创建这个保护区的是全国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密山市铁西农牧有限公司经理张洪田。今年76岁的张洪田,从1981年开始,四十年带领员工艰苦创业、滚动发展,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植树造林近2万亩、抚育次生林3000亩、保护湿地7800亩,把一座座荒山变成了如今占地12万亩,林海莽莽、野生动植物遍布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如今,在张洪田的主张下又将保护区内几十年营造的两万亩人工林和湿地资源无偿交给国家。
一个信念,一生努力
密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其南侧是中俄界湖兴凯湖,北侧是完达山脉,这里地貌特征为“三山二水五分田”,是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的第一站。张洪田就生活在黑龙江省密山市铁西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年轻力壮的农民张洪田带领几十名乡亲“搞副业”,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抬木头、归楞装车、伐木清林、刨穴植树……干的都是重体力活,且一干就是十几年。
认识到林业发展具有长远性后,他恋上了大山、爱上了森林。从1979年开始,他把精力由进山给别人干活转向要“造林地”,自己办林场。打报告、跑部门,在他的极力争取下,1981年当地林业部门把远在40公里外的16365亩“两荒地”作为“造林地”划给了当时张洪田领导的“铁西企业公司”,成立了铁西林场。
有了梦寐以求的“造林地”,张洪田带领员工大干起来。拿着镐头、镰刀,一头钻进大山,住地窨子,饮山涧水,吃山野菜,汗水洒满荒山,脚步遍及沟壑,弯腰曲背,闷头刨穴,在深山植树造林40个年头。
在20世纪90年代,说是要荒山、荒地“造林”,实际上很多人都是以熟化土壤为名,毁林开荒种庄稼。张洪田和别人不一样,别人为赚钱砍林子、卖林子,他却想着怎样为子孙后代留住林子。于是他把荒山顶上天然次生林留着不砍伐叫“戴山帽”,山脚下立地条件好的地块清理造人工林叫“穿裙子”。
为了把树栽得更好,张洪田订阅相关刊物努力学习林业知识,把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森林防火等知识熟记于心。为保证造林质量,每块林地立上牌子,写上造林人的名字,谁造谁负责。树木成活率达到97%。窝棚一搭,睡在山上;炉灶一起,吃在山上,每年春天一干就是十天半个月。一个春天下来,落叶松、樟子松、红松,一栽就是上千亩,30多万株。
眼看适宜“造林地”栽得差不多了,他就到山里转悠,每走一处荒山荒地,就打听是谁家的,想办法商量,或是搞“联营”,或是拿钱买、拿车换,有了地儿又栽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座座荒山变成茫茫林海,张洪田当年“让荒山披绿装”的誓言变成了现实。
攻坚克难,守护青山
几十年过去了,张洪田领着大伙把空闲地全都栽满了树。栽树不易,护林更难。难就难在如何防住乱砍盗伐、防住火。“二防”不好,前功尽弃。同时,这些年,林子密了,飞禽走兽也多了起来,防偷猎也成了大问题。
栽树,张洪田不陌生,毕竟在林区转了这么多年,可光栽树不行,还得管。
为防止乱砍盗伐和盗猎,张洪田组织企业职工在保护区周边建了8个管护站,防火期每天24小时管护;组建森林巡护队,10多个人常年巡逻在深山老林。用张洪田的话说:家里东西丢了可以不管,可谁要上山砍树、盗猎,坚决不行!
为防火,在保护区最高的山顶,人背肩扛建起防火瞭望塔;修了18公里硬质化管护路;每年秋季提前打好“防火隔离带”;8个管护站与周边专业林场结对子,形成严密的防火网,无论哪里有火情,都可迅速到达。
林子,不能乱砍盗伐;动物,不能盗猎;湿地,不能再开垦。这是张洪田给自己立的硬“规矩”,也是给别人下的严“禁令”。
随着成片的树在山上扎根,生态保护意识也在张洪田心里深深扎了根,张洪田生出“争取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动植物,守护绿水青山”的想法,用他的话说,成立保护区就是给林场和周边林地穿上了“黄马褂”,能够理直气壮地保护森林资源。
1993年11月,经黑龙江省密山市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定名为密山市铁西林场自然保护区。
1996年11月,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更名为密山市铁西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9月,黑龙江省鸡西市编委批准成立密山市铁西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保护区始终由张洪田和他带领的村级企业管理。
2011年3月,在黑龙江省林业部门的积极支持下,保护区内3737公顷塔头湖河区域被原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2016年8月通过国家湿地公园验收。黑龙江塔头湖河国家湿地公园有生态保育区1824公顷、科普宣教区701公顷、合理利用区1168公顷、管理服务区44公顷,属林间湿地类型的湿地公园。园内共有各类型湿地1177公顷,其中河流、沼泽湿地1070公顷,人工湿地107公顷,分布于山谷汇流地带。
如今,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甸、沼泽、水生植物等,其中针叶林和阔叶林是主要植被类型。梅花鹿、金雕、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都在这里安了家,这里还是完达山脉唯一一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马鹿种群的栖息地,近百只马鹿在这里安居繁衍。
以短补长,反哺造林
张洪田领导的铁西农牧有限公司是一家村级企业,前身为铁西企业公司。为了圆那个年轻时建林场、办“绿色银行”的梦想,几十年来,张洪田把其他产业当副业,把造林护林当主业,用企业公司“短、平、快”项目赚的资金“以短补长”反哺造林,收入大部分投入到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中。用张洪田的话说:我这辈子干成的事挺多,可真正觉得实实在在干成和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办林场和建立了保护区。
多年来,张洪田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黑龙江省绿化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毕生的梦想是:多栽树,看好林,保护生态,造福子孙。
如今,荒山变绿了,张洪田的头发白了,皱纹多了,脚步沉了。可这位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依然穿梭在大山里,用责任、热情守护着森林,践行着自己的信念:“保护森林,珍爱环境,留住碧水青山。”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