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为高质量发展 持续赋能

“双碳”目标为高质量发展

持续赋能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2022年的春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主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纵横正有凌云笔,伟大事业谱新篇。随着“1+N”政策体系陆续出台、顶层设计落实推进,“双碳”成为全国两会的热词之一。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双碳”工作指明方向。


01
笃行推进:不畏浮云遮望眼



发展为了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双碳”新命题的出现面临深刻的时代背景。

直面问题不易,破解问题尤难。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之基,回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

方位明确,才能把准航向。

“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背后的一个原因是,过去的传统发展方式遇到了不可持续的危机,中国经济必须实行绿色转型。”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对记者表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福祉。传统发展模式不仅带来不可持续的环境危机,还面临发展目的与手段的本末倒置。新发展理念、美好生活概念的提出及以人民福祉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实质是回归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看来,推动“双碳”工作,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

把时间尺度拉长,时代变迁中的发展脉络也逐渐清晰。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指导方针第一次出现。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把过去常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表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戴彦德认为,“双碳”是必须坚持的战略目标,也是必须把握的发展机遇,要坚定不移推进。“‘双碳’目标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能再沿袭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戴彦德说。

对于2022年5.5%的经济增速目标,有分析认为,这是中国辩证把握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继续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明确不搞粗放型发展的有力体现。“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必须解决好质的问题,在质的提升中实现量的增长。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通盘谋划,精准落子。一年多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履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统筹有序推进“双碳”工作。一系列深层次改革正稳步推进,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夯基筑台、立柱架梁。


02
转型当时:于无声处听惊雷



变化,正在发生。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同步提升,数字化和绿色化正成为未来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

看形势:持续的绿色经济相关政策促使清洁能源占比提高,生态环境持续优化。2021年全国万元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2.7%,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电石综合能耗下降5.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8%,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5%,较2020年上升1.2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全国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突破3亿千瓦大关,连续7年稳居全球首位。

看走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技术和业态创新加快涌现,绿色竞争新优势正在培育。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增强,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集群发展取得新进展,重点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

看趋势:新产业方兴未艾,市场迸发出新活力。“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增注册光伏相关企业超10万家,增速33.1%;新增注册风电相关企业超1.3万家,增速31.47%;新增注册储能相关企业6400余家。2021年新增注册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是2020年两倍,新增电动汽车换电相关企业3.9万余家。

看态势:绿色产业前景广阔,巨大的商业机遇和发展机会正在涌现。央行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助推新基建、绿色经济、新能源等发展。前不久发布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国内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有分析认为,未来20年新能源、新基建、数字经济将代替过去的房地产、重化工业和传统行业成为新的三大支柱。

稳中有进,以进固稳,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全面铺开。

“以2060年为目标的新技术、新产业、新路径,正在给中国市场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创新活力。从2021年开始,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将激发更多产业、更多企业、更多地区加快迈入低碳发展的新轨道。”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白泉对记者说。

发展速度在换挡,发展方式在转变,发展动力在转换……“双碳”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框架,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纲举目张的抓手。


03
统筹谋划:风物长宜放眼量



对于全新时代命题的解答,考验智慧、见证勇毅,更彰显远见。

实现“双碳”目标,要正确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能源安全被列入“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任务之中。

目前,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约为5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今年1月份在山西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去了一个储煤场,这也是他连续7年地方考察“看煤炭”。对中国建设的“动力之源”煤炭,不能一抛了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步骤节奏,先立后破、稳中求进。”

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这是对进与退的辩证把握。

今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度嘱托:“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这件事,要按照全国布局来统筹考虑。‘双碳’目标是全国来看的,哪里减,哪里清零,哪里还能保留,甚至哪里要作为保能源的措施还要增加,都要从全国角度来衡量。”

等不得,也急不得。这是对快与慢的辩证分析。

兼顾当前与长远,既保障能源安全又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一系列部署正在整体谋划中协调推进:一大批“风光”项目多点开花,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加快推进,新的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正在稳步建立。

在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这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是最大规模的,周边煤电企业要坚持先立后破,建设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有序改造供电煤耗300克/千瓦时以上的老旧机组,建设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这将构成能源供给和消纳的新体系。”

“我们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我们将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双碳”工作,一定能够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对此充满信心。”何立峰表示。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健生  实习记者 甄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