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探索荒漠植被恢复技术模式

甘肃探索荒漠植被恢复技术模式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依托“河西沙区种草及植被恢复示范”项目,联合兰州大学、民勤县草原站和相关科研、生产单位,根据不同区域、局地和微生境特点,探索开展温性荒漠区植被恢复试验研究,获得了明显效果。

荒漠植被是联系绿洲与荒漠的过渡带,是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对荒漠化向绿洲的侵入起着吸纳、阻滞和缓冲的作用,对于维护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大陆性沙漠气候特征明显。据气象资料显示,民勤县近3年年均降水量为90~100mm,年蒸发量为2130~2675mm。草地类型以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为主,植被多为旱生、超旱生、盐生的灌木、半灌木,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稀少,草原物种贫乏,结构简单,植被稀疏。近年来,由于气候干燥、农业用水量大以及地下水位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荒漠化形势依然严峻。

项目团队在充分调研、掌握当地生态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稳定性差等问题,结合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开展人工种植筛选试验,确定了植被恢复优势物种组成及物种配比。

针对荒漠区“十年九旱”、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乡土植物人工建植困难的实际情况,研究容器培育沙旱生灌木幼苗技术,采用容器苗大田培育、进行野外移栽恢复植被试验研究。通过两年多的试验观测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草方格压沙,容器培育沙旱生乡土植物幼苗,草灌结合移植栽培恢复荒漠区植被的技术模式,对于重建流动半流动沙地及边缘荒漠区植被必将产生良好的助推作用。


来源: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