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红梅:未来可“漆”

走进秦氏生漆馆,只见橱柜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生漆手工工艺品。二楼一间独立漆艺工作室内,秦红梅正在一丝不苟、精心雕塑着漆艺工艺品。

(一)

秦氏生漆馆位于湖北省竹溪武陵不夜城的大街正中间。这里商贾林立,店铺众多,每天南来北往的人群川流不息,生意异常火爆。

秦红梅是秦氏生漆馆的传承人。她家世代种漆、割漆、生产漆器,传到她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她祖上世代居住在山里,现在她的父亲还住在老家天宝乡,守着家中百余亩的老漆林。

生漆的采割是一个传统的手工生产技艺。每年三伏天,是一年中最佳的割漆时期。割漆人都要带上漆刀、漆桶、生活用品,在深山老林中待上一段时间,遍寻林中可采之漆树。

“宝漆黑如油,照得美人头,摇动琥珀色,提起见如勾。”这是天宝生漆的真实写照。每年,秦红梅都要回到老家去采收生漆原材料,用于自己生漆馆加工漆器产品。

生在生漆世家的秦红梅知道,“百里千刀一斤漆”,生漆的珍贵是因为漆树的生长不易,割漆更是取之不易。

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它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生漆从漆树上采割之后,还要再历经晒漆、制桐油等复杂的传统制作工序。

据《竹溪县志》记载,竹溪县生漆历史悠久,不仅具有发展生漆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出产的大木漆是“中国五大名漆”之一,也是全国生漆主产县。竹溪生漆始于殷商,兴于汉唐,盛于明清,漆树栽种、采割、加工、利用等传统技术、工艺等历久弥新,民间传承延续至今。20世纪50年代竹溪被列为全国出口生漆基地县,曾被国家授予“优质漆先进县”的称号,1976年又被授予“中国生漆之乡”称号,在海内外享有盛名。

(二)

这天一大早,秦红梅就驾车驶往天宝乡收购生漆。

车子行驶到天宝乡崎岖的山路上,只见山坡上绿树婆娑,苍翠欲滴,成片成片漆树成行成排,迎风招展。割漆人正在漆树上开V形刀口,一滴一滴乳白色漆液正从树体中流出。

天宝乡境内森林植被茂盛,生长了大量的天然生漆林。近年来,当地积极响应林业部门的号召,大面积栽植漆树,开展荒山宜林坡地造林绿化。农户的房前屋后,田埂坡地、宜林荒山,遍植漆树林。生漆树成为当地农户的首选造林绿化树种。

回到老家,秦红梅一边把从武陵不夜城购买的竹溪特色小吃,一包包分发给老家的亲戚和左邻右舍,一边询问父亲今年的生漆收成。

父亲说:“村里会割生漆的还是老人手,年轻一辈嫌割漆活又脏又累,不愿干。今年风调雨顺,前几年新栽植的漆树今年已经开刀了,生漆的收成还可以。目前我已经购买了500斤,你可以拉回店里,去加工生漆工艺品。”

父亲接着说:“一个漆匠,一天最多能割13斤左右的漆,普通漆匠一天也就割6-7斤漆。割漆不容易,工资和漆价年年攀升。”

秦红梅面带微笑与父亲交谈着。“有漆就好了,我还担心今年没有漆呢!今年生漆馆的生意好,顾客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

(三)

南来北往,操着不同乡音的游客,来到秦红梅的生漆馆里,被馆内一件件的漆艺工艺品所吸引。

来自重庆的赵女士在馆内一口气购买了5件漆工艺品。她说“我是慕名而来,早就听说过秦漆艺大师,今特来此购买漆品,真是不虚此行。”

据秦红梅介绍,生漆制成家具等工艺品,中间要经过多道程序,相当复杂。生漆漆膜光亮,色泽耐久,保光性能特优,因而具有经久不会变色、不易污染、不怕虫蛀和不怕温度影响等特性。在此过程中,工艺品还要多次被送入荫房。因为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漆膜才能干透。一套工艺品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全套的工序,甚至更长的时间。

作为秦氏生漆漆匠第五代“掌舵人”,传承和发扬秦氏生漆手艺是秦红梅一直以来坚持努力的方向,她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虽然累,但每每看到秦氏生漆馆中摆放着一件件做工精美、雕刻细致的花瓶、手镯、梳子、筷子、茶杯、碗、床、画等漆艺作品,秦红梅都感觉无比有成就感。下一步,秦红梅的目标是把秦氏生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让漆艺走进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更美的享受。(秦新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