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开展林草碳汇计量监测评估服务碳汇交易
1日,首届全国林草碳汇高峰论坛在三明举行。会上,来自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中科院、部分省(区、市)林草主管部门、国有大型森工企业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针对碳市场建设、碳汇项目开发等林草碳汇相关问题作系列主旨报告,并展开深入交流探讨。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发展林草碳汇是全球公认的最经济、可持续的固碳减排措施,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林草碳汇的价值正日益凸显,但仍存在一些瓶颈亟待突破。
发挥林草碳汇优势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对现行社会经济体系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林业发展是关键一环。其中,林业碳汇价值备受关注,成为眼下火热的话题。
为何林业碳汇备受瞩目?论坛中,专家学者对林业碳汇在助力实现“双碳”中的作用达成共识。“森林是巨大的碳库,森林的碳汇功能十分重要。”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一级巡视员郭青俊表示,据专家估测,到2060年,全国碳排放可能在25亿吨左右,林草碳汇达到15亿~18亿吨,对国家碳中和贡献超60%。由此来看,林草碳汇不可替代,是国家实现碳中和的“压舱石”。
不仅贡献比例高,林草碳汇还能促进生态保护。“林草碳汇不仅是碳汇,在开发过程中能够实现丰富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中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首席科学家张小全告诉记者。
此外,林草碳汇也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的重要抓手,发挥多重作用。“碳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刘家顺认为,对国家而言,碳汇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碳抵消能力越强,碳排放余地越大,经济发展空间也越大;对森林经营主体而言,碳汇或成为林产品、生态旅游之后的第三大增收来源;对林权所有者而言,通过“碳金融”手段,可以解决森林经营的资金问题,从而实现生态系统改善与经济效益提高的良性循环。
作为全国最“绿”的省份和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6.8%,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强,森林植被的碳储量超过4亿吨,年新增碳汇5000万吨左右。早在2016年福建碳市场启动时,福建林业碳汇便被列为三大标的物之一。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林业碳汇交易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居全国前列。多年来,福建不断创新碳汇产品与交易形态,涌现出会议碳中和、碳汇贷、碳汇保险、林业碳票等亮点做法,受到广泛关注。
“三明的‘林业碳票’具有创新性,拓宽了森林生态价值的实现渠道,有利于盘活林业资源。”刘家顺说。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戴永务则更关注“碳票”身上的金融属性,“被赋予金融属性的林草碳汇,正在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为农民增加收入,极大促进了群众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眼下,林草碳汇正释放出更大的潜力,向着“双碳”目标“迎风起航”。
多重瓶颈亟待突破
然而,要进一步推动林业碳汇发展,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仍有不少瓶颈亟待突破。
供需两不旺,是目前碳汇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社会各界对加速减排降碳、加快碳中和的认识还没有那么急迫,主要是以自觉自愿为主,导致市场需求并不旺盛。”刘家顺认为,未来要释放出实现“双碳”目标的强烈信号,通过增加需求活跃碳市场,由此更好促进供给端发力。同时,要不断调整技术和政策,使之与“双碳”目标相吻合。
碳市场、碳交易离不开碳汇产品,碳汇产品的测量和核算成为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碳汇项目的计量、核算、监测、核证等过程较复杂,由此带来的是标准难以统一和认证成本偏高。”张小全主要从事土地利用、林业碳计量、CDM和自愿碳标准造林业碳汇项目及其方法学开发,他建议,完善改进方法学很关键,比如可以使用雷达遥感等新技术代替传统人工测量方式,重建树高、胸径的测量方程式,降低调查监测的难度和成本。
在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风险难以把控。张小全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一方面,林业碳汇项目涉及多方群体,同时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协议工作和调查监测量极大;另一方面,碳汇项目投入周期长,数十年之中,碳汇累积和农民对土地利用的意愿都会产生一定变化。
针对存在的风险,配套政策需同步跟上。“我们可以在采伐利用、产品使用、精准补偿方面完善政策支持。”郭青俊认为,要采取更灵活的采伐管理制度,科学制定采伐利用方案;建立健全林产品高效利用机制,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和储碳时间;实施基于林业碳汇价值的精准补偿政策,确保具有国家贡献但没有进入市场交易的碳汇得到应有的补偿。
林业生态的经济价值也一定程度体现在碳汇价格上,碳汇如何定价引起学者们的讨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何平建议,要区分减排和固碳CDM以及CCER项目,并建立其与碳排放权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市场化定价。同时,完善立法和交易机制,减少交易中的法律风险和投机行为。
为更好促进林业碳汇发展,刘家顺建议要抓住加快“新基建”机遇,加强林区道路规划和建设,提高林区路网密度。如何做到山山都通路?“政府主导规划,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提高包括碳汇在内的各种林业发展要素都有巨大帮助。”刘家顺说。(徐文锦)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