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变“碳库”,空气可赚“真金白银”

日前,贵州省毕节市首笔林业碳票交易达成。购买方为贵州大方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卖方为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

此次成交的林业碳票碳减排量为2620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单价为每吨55元,成交总价为144100元。这笔林业碳票交易的落地,标志着毕节市林业碳票真正实现从碳票钞票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又多了一条转途径。作为碳交易的产品之一,林业碳汇利用森林的储碳、固碳功能,通过造林、再造林和专业化、人为化的森林经营管理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将碳汇量进行交易,架起了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桥梁。

林业碳汇潜力大

森林除了是水库、钱库、粮库,还是碳库,这一论断形象概括了森林的多重功能和多重价值,深刻说明了其强大碳汇功能和作用,彰显了森林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image.png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具有很重要的碳汇功能。碳汇一词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199712月,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由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216日在全球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中,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白韫雯告诉《环境经济》,碳汇是指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的方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主要包括林业碳汇、草原碳汇、海洋碳汇等多种形式。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估,森林每年固定的碳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2/3。在多种碳汇类型中,林业碳汇具有成本低、效益好、潜力大等优势,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有效途径,是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最佳选择。

白韫雯进一步解释说,林业碳汇是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森林保护、荒漠化治理、造林和更新造林、森林经营管理、采伐林产品管理等林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森林等生态系统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力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在国际碳信用市场上,林业碳汇正在被越来越多国际买家青睐,逐渐成为签发减排量的主要来源。在国内碳信用市场上,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减排量,由于林业碳汇的负碳属性,以及政策对于林业碳汇的大力支持,其认可度也更高。

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其中80%以上的贡献来自天然林。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林业碳汇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有效途径,是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最佳选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司长张炜在第十三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旨论坛上表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具有巨大的碳汇能力,持续增加森林碳库储量和碳汇增量,已成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

张炜表示,我国已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森林质量稳步提高、功能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碳储量和碳汇量显著提升。根据专家测算,2020年中国林草碳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年碳汇量达12亿吨二氧化碳以上,位居世界首位。

无疑,我国具有巨大的林业碳汇潜力。华宝证券20227月公布的《林业碳汇全方位剖析》报告称,随着森林积蓄量及覆盖率稳步提高,林业碳汇效应将凸显。到2030年,我国森林蓄积量有望超过184.56亿立方米,假设核证自愿减排量价格为30/吨,则林业碳汇项目市场潜在价值为2802亿元~4691亿元。

林业碳汇发展面临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森林碳汇已开始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但是林业碳汇的大规模发展面临着多种制约因素,这已成为市场发展壮大的严重阻碍。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敏平告诉《环境经济》,无论是从体制机制建设、产品项目推进来看,还是从价格上涨空间来看,当前我国碳汇经济整体还处于探索阶段,林业碳汇发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林业碳汇开发水平仍然较低。根据历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森林蓄积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造林5.4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积蓄量达到175亿立方米,较2005年增长约27.7%。尽管林地面积保持增长,但许多北方、西北地区仍然存在宜林地未开发的情况。

当前,中国林业资源分布不均,大量林地集中在山区,资源的盘整专业性要求较高,林业碳汇开发难度大。据研究报告,我国可用于造林的土地还有约3000万公顷,加上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土地,总共还有4000多万公顷土地可以用来扩大森林面积。然而,这些可造林土地的50%是在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造林难度较大。

二是碳价偏低导致碳汇开发激励不足。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态保育、固碳吸收等方面为全社会作出贡献,是显著的公共物品。发展林业碳汇交易,能够将森林的生态外部性进行价值转化,赋予森林建设者一定的物质回报,为林业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然而,我国温室气体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开始于2012年,运行了5年时间,CCER价格长期在20~30/吨区间徘徊,导致林业碳汇项目市场回报偏低,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通过测算发现,我国碳汇林的培育、养护平均成本为288/平方米,而造林30年的林业碳汇平均收益为141/平方米,碳汇项目的开发成本远高于收入。

三是林业碳汇方法学复杂且适用性偏低。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CCER市场对林业碳汇项目的类型没有具体的限制和规定,但要求进入碳市场的林业项目所采用的方法学需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和认可。

截至20173月停止CCER项目备案前,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信息平台上发布监测报告项目共计8个,占备案林业碳汇项目数61.5%,占监测报告总数的0.98%;减排量备案项目1个,占减排量备案项目总数的0.4%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CCER项目中林业碳汇项目占比较小,其主要原因在于基线情景和额外性等方面论述不够清晰,而该标准是项目开发的前提和基础。郭敏平如是说。

林业碳汇受益于CCER重启

林业碳汇作为自愿减排明确方向之一,CCER一旦重启,林业碳汇作为其中生态价值最高、额外性最充分的项目子类,可能会得到政策的垂青和市场的关注。

CCER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CCER交易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补充形式,可用来清缴履约,我国各试点碳市场允许CCER可抵消比例大多在3%10%之间。

白韫雯表示,目前,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可参与国际性、独立性、区域性的林业碳汇抵消机制参与碳交易,不同的抵消机制对于碳汇项目类别、土地合格性要求、可交易范围都有所不同。

白韫雯进一步解释道,目前,北京绿色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等9家获得正式备案的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可以进行CCER交易,同时也有其他碳汇行动,如购买碳汇履行植树义务、蚂蚁森林植树减碳以及单株碳汇扶贫活动等,也在持续发展中。

各大试点对林业碳汇CCER项目有所倾斜。白韫雯告诉记者,就目前各大交易试点政策而言,全国8个试点均以CCER作为碳排放抵消指标,但抵消比例不同,抵消比例在5%10%之间,此外部分试点对CCER项目地域、项目类型、时间等有所限制,整体而言,各大试点对林业碳汇CCER项目有所倾斜。项目类型限制上,如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用于抵消的CCER项目鼓励优先使用农林类项目,地域限制上,如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对风电、光伏、垃圾焚烧等项目区域进行指定,而农林项目不受地区限制。

不仅如此,当前,国家层面也频繁释放CCER项目重启信号。202012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提出,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CCER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明确。

20213月,生态环境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暂行条例指出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实施单位可以申请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对其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削减排放量进行核证。

202110月发布《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明确,控排企业也可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按照相关程序完成购买,用以抵消碳配额清缴,并明确5%的抵销上限比例。对此,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纷纷开通CCER注册登记、交易账户开立,CCER关注度随之持续上升,CCER机制重启也备受期待。

202210月,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在生态环境部召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生态环境部正在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在此背景下,林业碳汇在CCER项目中的重要性将逐渐得以体现,叠加植树造林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地位,未来在政策加持与市场热情的助推下林业碳汇开发将成为CCER项目减排量的最主要贡献来源。

解开林业碳汇误解

多种树就一定有利于实现碳中和吗?对于这一问题,最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发布的报告中给出了回答:不一定,把错误的树木种在错误的地方,效果适得其反。

随着碳中和逐渐走热,林业碳汇、植树造林可以减碳等这类观念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然而,很多人对林业碳汇交易只是一知半解,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认识误区。

有哪些认识误区呢?白韫雯给出了她的答案。白韫雯告诉记者,根据有关国际规则、国家政策法规和方法学规定,结合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标准、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他们对主要误区进行了梳理。

误区一,碳交易完全等同于碳汇交易?在互联网上或有些媒体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把碳交易碳汇交易混为一谈,甚至把碳汇交易碳交易完全等同起来,过分夸大林业碳汇交易的经济收益等误区。

实际上两者并非一致,存在着差异。白韫雯直言,碳汇交易属于碳交易的范畴,但是碳汇交易不等同于碳交易。在来自减排项目的国家核证减排量交易中,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只是其中交易的一种产品类型,而绝大部分产品是来自能源工业、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矿产品、金属生产等其余15个专业领域的减排项目。

image.png

森林碳储量与碳汇量的概念也经常被混淆。白韫雯进一步解释道,实际上,森林碳储量与碳汇量,两者有一定关联,但是两者的概念和内涵并非一致,存在差异。森林碳储量是指截至某一个时点森林碳库中所积累的碳量。而碳汇量是指一年或一定时期内森林碳库碳储量的变化量,即增加量。

误区二,所有森林都可以进行碳汇交易?白韫雯表示,并非所有的森林都可以开发成碳汇项目并进行碳汇交易。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碳汇的定义和国际国内碳排放权交易的有关规则,目前,能够交易的林业碳汇应该是按照有关规则和被批准的林业方法学开发的林业碳汇项目所产生的净碳汇量,即从项目碳汇量中扣除了基线碳汇量和泄漏量之后剩余的碳汇量,也就是项目减排量。

并且项目必须要具有额外性白韫雯表示,额外性是指碳汇项目活动所带来的减排量(项目净碳汇量)相对于基准线的碳吸收(基线碳汇量)而言是额外的,即这种减排量在没有拟议碳汇项目活动时是不会产生的。通俗地说,额外性是指在没有碳收益或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拟议碳汇项目无法成功实施和运营的。

例如,现有的森林按原有森林模式经营管理,其生长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这个量虽然是增量,它在方法学或专业上被称为基线碳汇量,其没有额外性,不能进行碳汇交易。此外,现有森林的碳储量属于存量,也不能交易。

当然,不能交易的森林碳储量和没有额外性的碳汇量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实际上,根据国内外碳交易的有关规定,并不是所有造林项目和森林经营项目固定的碳汇都可以上市交易。必须按照相应的减排机制的规则和方法学的要求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所产生的碳减排量并经具备资格的第三方审定核证合格且获得主管机构签发后才能进行碳汇交易。由此可见,只有具备额外性,符合方法学的造林和森林经营等项目产生的净增碳汇量才能进入碳市场交易。

绿色金融实现林业碳汇产品价值

当碳汇有了价值,金融产品也开始萌芽。

针对融资需求迫切,但又受限于CCER尚未重启,无法直接通过签发CCER的痛点,金融机构在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与绿色金融的结合。

如何把林业碳汇资源转换成真金白银?据悉,金融机构创新出林业碳汇质押贷款+远期约定回购协议、林业碳汇未来收益权+保险单的质押贷款、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贷款、林业碳票模式、碳汇+生态司法模式、一元碳汇模式、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碳汇基金模式等金融模式,同时深入企业针对企业实际为其量身定制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提供了将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进行质押获得贷款的解决方案,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银行双碳与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倩茜告诉《环境经济》,20229月,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测算,普洱县科茂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实施的宁洱碳汇造林项目51365亩林地共计产生碳汇量719680吨二氧化碳当量。以2022年我国碳市场CCER碳资产交易价格(60/吨)进行评估,项目共计可产生碳资产经济价值约为4318万元。最终云南省农业银行宁洱支行向普洱科茂林化有限公司发放贷款1200万元,授信3年期,利率3.65%

吴倩茜告诉记者,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是为从事林木培育、种植或者管理的企业专门设计的创新信贷业务,这一业务以企业植树造林产生的收入作为还款来源,以预期森林碳汇收益权质押作为增信措施,从而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生产周期长,人为活动、病虫灾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都会造成林木损失,进而给林业碳汇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引发碳泄漏风险及碳汇价格波动风险。

吴倩茜表示,绿色保险作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有效保障交易市场中的碳资产损失风险和碳汇林生长过程中的碳汇损失风险,对增强林业碳汇经营主体抵抗风险的能力,调动经营主体从事生态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增强碳汇供给能力有重大意义。

目前,市场上已陆续推出林业碳汇价格保险、林业碳汇价值保险、竹林碳汇价格指数保险、单株林木碳汇保险、林业碳汇指数保险、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等一系列绿色保险产品。吴倩茜进一步解释道,不同模式的保险产品在保险标的、投保主体、保险责任等方面各有侧重,可为不同类型的林业碳汇资产提供保障支持。

吴倩茜告诉记者,以上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均从碳汇收储出发,构建了以绿色金融工具的介入为抓手,创新多种交易场景,最终实现收益反哺生态的全链条模式,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路径,实现林业碳汇产品价值的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

双碳目标下,只有把林业碳汇变成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可持续的产品,才能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将叶子变成票子

来源:环境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