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峰村:以竹为美 因竹而富

安徽高峰村:以竹为美 因竹而富

走进安徽省广德市东亭乡高峰村,竹海绿意葱茏,村落群山环绕,农村公路平坦宽阔,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俨然一幅风景如画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高峰村为激活自然资源,探索出了一条“以竹为美、因竹而富”的乡村振兴之路。高峰村集体年收入达31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3万元,其中来自林业收入近1.3万元,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村集体先后获得“国家森林村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50岁的高峰村村民陈照兵,家里有20亩竹山,过去他常年在自家山上劳作,一年下来收入微薄。2020年10月,陈照兵把自家竹山交给高峰村竹产业加工合作社统一管理,自己则到附近一家竹加工厂跑运输,一年能多收入10多万元。“竹山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竹林经济效益好了,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去干其他工作。” 陈照兵乐呵呵地说。

高峰村有毛竹林面积1.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5%,林木绿化率达95%,素有“万亩竹海”之称。近年来,毛竹竹材价格持续走低,竹业种植效益下滑,部分竹林出现“抛荒”现象,毛竹原材料质量下降,部分企业陷入困境。为了摆脱困境,高峰村以林长制改革为抓手,依托国家级竹产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流转、托管、入股等形式,将近7000亩的竹林流转到合作社,实行统一管护、经营,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方共赢,提升了竹产业竞争力。如今,越来越多的高峰村村民像陈照兵一样加入合作社,将竹林流转给合作社统一管理。

高峰村党总支书记张昌伟说,竹山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形成了统一生产计划、统一原料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品牌、统一指导服务、统一加工销售的“六统一”合作社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林农与市场的对接问题,提升了林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增加了林农收益,也激发了产业发展动力。

随着林长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峰村竹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村竹制品加工企业30多家,规模以上竹木加工企业4家,每年竹产值达1.3亿元,带动村民5000余人就业。

张林是高峰村最年轻的竹制品厂创办人。2010年,只有28岁的他回到家乡创办了顺隆竹制品厂,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在企业每年产值在1300多万元,解决当地100多名村民就业。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张林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产品已畅销全国各地。

为扶持竹产业发展,高峰村探索金融支持林业新模式,根据竹产业合作社申报,在邮储银行及省农担联合尽调的基础上,对7位社员进行统一授信,发放贷款270万元。同时,试点特色森林保险,签订全省竹林商业性森林综合保险第一单,高峰竹产业合作社为6921亩林木购买竹林商业综合险,有效提升了林业经营抗风险能力,促进竹产业健康发展。

丰富的竹林资源使高峰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市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随着大塔滨河景观、大溪坞驿站、“友情岁月”马场、省级森林公园、竹工艺品展示体验中心等景点的相继建成,游客们纷至沓来。

生态好了,游客多了,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民宿。2020年10月,开业仅一年多的溪畔小院营业收入超过100万元。如今,高峰村已发展中档休闲旅游民宿、农家乐8家,年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旅游年收入300多万元。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购物、娱乐、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格局在高峰村初步形成。

高峰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潘骏 傅明宏